活化教材,融于生活平等交流生成的精彩(反思)
按比例分配是一種數學思想,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著極廣泛的原型背景,比如純牛奶飲料中各種成分有一定的比例,建筑工地上砂子、水泥的混合等,已經學過的平均分配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一、重組教材,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本李課教學主要是通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了解生產、生活中經常要把一個量按照一事實上的比例來分配,從而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價值,但教材中例2農場種大豆和玉米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難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我重組了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學校網絡建設的內容引入,把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事例引向課堂,有效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愿望,摘錄片段如下:
師:九月份,宋雪和付歆路同時獲得了二等獎,老師打算利用賣廢品的錢買12本課外讀物,獎勵給兩位同學,你認為怎么分配?
生1:平均分 生2:每人6本 生3:兩人分得的一般多
師:老師預測十月份班里肯定有獲一等獎的同學,假如十月份教師準備了15本課外讀物,咱們班的小張和小王卻分別獲得了一、二等獎,還能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1:不能
生2:因為他們獲獎等級不一樣。
生3:因為他們得到榮譽一不一樣。
師:你認為怎么樣分配合適?
(同桌同學商量后,躍躍欲試)
生1:得一等獎的小張多分一些,小王少分一些。
生2:要我分,小張分8本,小王分7本。
生3:按4:3的比分給小張和小王。
……
這樣,使學生從生活事例中體會按比例分配是生活實際的需要,體現了一種追求公平的處事方式,更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按比例分配存的價值。
二、平等交流,課堂因為生成而精彩
在自主探究部分,出示例題,老師訂自把15本課外書獎勵給在網站建設中獲得一、二等獎的小張和小王,兩人所得本數比是3:2。兩個各得多少本?學生讀題意后,在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上,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孩子們充分交流后,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的是學生思維如潮水般涌動,爭先恐后交流著自己的做法:
(1)15本書記小組占3份,小王占2份,一共是5份,小張應得到總數的3/5,要求小張得多少本,就是求15本的3/5是多少,15X3/4……
(2)把這15本書平均分成5份,15÷5=3本,1 份是3本,小張得3份,3 X3=9本,小王得2本,3 X2=6本
(3)小張和小王所得本數比是3:2,就是小張所得本數比是小王的3/2,把小王本數看作單位“1”,小張是3/2,15÷(1+3/2)=6本是小王得到的。
(4)小張和小王所得本數比是2:3,就是小王是小張的2/3,把小張本數看作單位“1”,15÷(1+2/3)得出小張的。
在新知識形成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學生的每一種想法都閃爍著獨特的思維火花,使學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掌握了解決問題的策略,讓課堂由于學生思維的動態生成而越發充滿靈動,而且凸顯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