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全冊教案(鄂教版)4
11.把我的愛傳給大家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看,現(xiàn)在的孩子是伴隨著家人的愛與關懷成長起來的,如何傳遞與表達自己的愛需要給與一定的引導,讓他們在享受愛,體驗愛的同時,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懂得感恩與回報。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離開家人,參與校園生活,開始獨立學習的適應時期,在此階段,只要回歸孩子的真實生活,就可以激發(fā)他們對家人的情感,從而引導他們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關心家人,向家人說出自己的愛。教學難點是:在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成為家里的小主人,用自己的行動回報家人的愛。
課題的內容重在實踐與表達,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在學習中的引導與示范,盡可能地在活動設計中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場景,開啟表達的欲望,在體會家人關懷的同時,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說出愛,用自己的行動表達愛。
設計思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只有在被學生自己追求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讓教學回歸孩子的真實生活,才能做好學生情緒的合理調節(jié)與支配,才能讓她們學生用語言去表達愛、用行動回報愛,從而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中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
1.第一個話題《說出我的愛》以三個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溫情提示中感受愛,在真情實感中說出愛,在實際行動中表達愛,讓孩子在活動中懂得孝敬父母,理解他人。
2.第二個話題《我給家人添歡樂》則通過情境的引導,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父母長輩的愛,懂得以自己良好的表現(xiàn)給家人送去歡樂。設計中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通過“我把歡樂帶回家”的活動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讓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延伸和發(fā)展。
3.第三個話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忙做,從小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培養(yǎng)家庭的責任感,活動中以游戲的相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反饋表的填寫,讓學生堅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忙做,最終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tài)度:引導學生大膽說出對家人的愛,讓學生懂得關愛家人,關心父母,體貼長輩,以自己的良好表現(xiàn)給家人送去歡樂。
行為與習慣:初步感受作為家庭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培養(yǎng)對家庭的責任感,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知識與技能: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懂得有愛就要有行動,將對家人的愛落實到行動中,并持之以恒地堅持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愛。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真誠地感受家人的愛,并發(fā)自內心地表達自己的愛,懂得以自己的良好表現(xiàn)給家人送去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