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下課了放學啦
本課時的內容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關注學生的課余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恰好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把學生的課余生活拉回到課堂中來。課件中播放學生在家學習、活動的場景,引起學生對自己課余生活的回憶,激發(fā)學生想交流的愿望。把《明明放學后》的小品攝制成錄相,節(jié)約了課堂上排演的時間,把明明放學后的活動濃縮在小品中,這也是部分學生生活的寫照。觀看小品就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對照自己,分析討論,認識到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
四、對本課時教學的簡短提示與建議
本課涉及學生放學后的活動,因此,調查活動、搜集作品等,可以事先布置學生準備相關材料,在課堂活動時交流。對于“小記者采訪團”的調查活動,建議老師在活動前做些調查,摸清兒童的喜好有哪幾大類,是否存在有益活動和無益活動。這樣心中有數(shù),便于活動中及時指導。在有益活動搜集時,可以把好的做法,推薦給全班學生,擴大為全班兒童的共同經驗。教師成為連接家庭與社會、學校的橋梁,指導兒童參加有益活動的同時,間接引導家長家庭教育的態(tài)度。在教學時,要避免教師一味的說教,讓學生在討論、爭辯、匯報、展示等活動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培養(yǎng)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本課教學設計總體評價與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讓學生充分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過程中,深化道德認識,而不是直接傳授知識,不是來“教”教材。我們的教學應該更貼近生活地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來思考如何成為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如何更好地引導、激發(fā)和深化兒童活動。從而更好地幫助兒童通過活動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發(fā)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實現(xiàn)理想的教育效果。
《下課了 放學啦》作為第二單元“快樂的一天”中的一課,滲透出了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是學生每天都在經歷的瑣事,而瑣事中往往更塑造著兒童的品性和人格。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盡量避免說教,而是應用了一系列切合生活實際的方法,觀看錄相、小品表演、訪問討論、辯論展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總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課后活動習慣。
第一課時通過課間活動小調查,搜集學生課間游戲的項目,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通過觀看錄相,做小法官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去,認識到課間活動的規(guī)則和紀律。學生通過調動以往課間活動的經驗,給大家做一個溫馨提示,把一些好的做法擴大為全班兒童的經驗。小品表演“上課鈴響后”是個別孩子平時學校生活的縮影,因為沒有合理安排下課時間,造成上課紀律混亂,正常的學習秩序被破壞。學生觀看小品后,會有所觸動,知道遵守紀律、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是反映兒童放學后課余生活的內容,這一內容的開放性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課程標準“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理念,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來生成活動主題。在“小記者采訪團”的活動中,老師要仔細傾聽,捕捉信息,整合歸類,及時做出判斷,讓學生在交流中,分享有意義、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明明放學后”的錄相是一部分孩子的真實寫照,通過“實話實說”讓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掌握合理安排課余時間的技能和方法。“有益活動大搜索”需要教師課前摸清兒童的喜好,在活動中及時指導,成為連接家庭與社會、學校的橋梁。“課余活動作品展示”提供了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收獲。新課標第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