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全冊教案(粵教版)
二、話說中秋
教學方案:先用故事會的形式交流匯報,在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的基礎上,教師予以適當補充,然后設知識擂臺賽,并評選出今日小亮星)
參考資料:
1、中秋節的來歷及別稱;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 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 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 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2、有關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1) 嫦娥奔月(也見教學參考)
(2) 月餅典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指導學生自己查閱日歷,了解中秋節的日期,交流各自家庭不同的過節方式。并自愿組合精心策劃一個自己喜歡的節日慶祝活動。
課前準備:日歷及介紹過節方式所需的圖畫、照片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走進中秋節
1、中秋早知道
指導學生學會查閱日歷,了解今年中秋節的具體時間。
(1) 出示臺歷(或掛歷、日歷卡)。
(2) 了解公歷與農歷的區別,并在日歷上加以辨認。
(3) 查看日歷,將日歷中上下日期對應起來,找到今年的中秋節是公歷的幾月幾號。
2、回眸精彩瞬間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天就讓我們打開記憶的閘門,將其中最耀眼、印象最深刻的呈現出來,作為中秋禮物獻給大家。
(1) 學生講述對中秋節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過節方式。
(2) 評選出學生喜愛的十大過節方式。
3、喜迎中秋節
(1) 學生自愿組合精心策劃一個自己喜歡的節日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