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教科版)
2.我們為自己的學校而自豪,那么,為了使學校更加美好,我們還應該為學校做點什么呢? (師板題)
3.學生暢所欲言,師隨機板書:提建議
二、小組活動,觀察學校的不足之處
1.分配每一小組的活動地區和方向、方法。
2.小組長分配組員任務,隨帶紙筆,去室外觀察,活動,時間限為10分鐘。
3.小組回教室討論整理。
4.小組派代表發言: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小缺點?
5.平時注意到的,想到的還有哪些?
三、給學校提建議
1.師出示建議箱,我們一起來給學校提建議。
2.師投影出示自己對學校的一點建議。
3.學生動筆給學校提議,師巡視。
4.實物投影展示幾個同學的好建議。
四、畫畫學校的藍圖
1.想一想,有了這些建議,我們的學校將會變成怎樣?
2.畫一畫,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校園。
3.寫上一句最想對學校說的話。
第四單元
《看地圖,找家鄉》
【教學目標】:
1.能在地圖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
2.了解圖例和實物的關系;學習看地圖的方法,培養讀地圖的能力
3.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簡單的圖例、方向;初步養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中國行政地圖及所在地區省市行政地圖,
【教學過程】
一、看地圖,說家鄉
1.導入: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們的家鄉在哪里呢?
學生說說家鄉的所在地
2.師:知道了家鄉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圖上找到它的位置?
學生在書中的地圖上把家鄉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說說它在祖國的哪個位置。
3.師出示中國行政地圖,說說它像什么。 復習地圖上的東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關系,認認“雄雞”的頭、胸、背、尾、腳各是祖國的哪些省份。
學生說說涂色的圖形像什么(認認自己所在省的圖形特征)。
4.說說寫寫你家鄉的地址。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寧波市的鄞州區,杭州是我們的省會。這里是魚米之鄉,盛產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鄉了”
1.出示家鄉(省市)地圖。
2.學習圖例。
(1)討論問題:地圖上為什么要有圖例?圖例和實物有什么關系?我們看地圖的時候,這些圖例可幫我們哪些忙?
(2)根據各自家鄉的地圖特征,添加個別圖例,加深印象。
3.以小組為單位,運用圖例,在地圖上找找自己的家鄉。
4.上臺交流,說說我是怎樣找到家鄉的。
三、“地圖告訴我很多”匯報會
1.匯報內容:選擇地圖、地圖差異、看圖收獲、看圖疑問等。
2.匯報程序:同桌交流、小組交流、推選一名同學上臺向全班交流匯報。
介紹地圖的比例尺
地圖是將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描繪在平面上的圖形。因此,要想知道地圖上某一段距離在實地上的長度,就必須知道實地在地圖上縮小的倍數。
地圖比例尺的定義:地圖上某一段長度與實地相應長度之比!
地圖比例尺的表現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來說明地圖與實地上長度的比例關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數式比例尺:分數式比例尺,其分子為圖上距離,分母為實地距離。分子與分母為同一單位且分子為1,如“1:5000”。
3.圖解式直線比例尺:地圖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經過數學計算,可直接在地圖上量出相應的實地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