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導學案
第一部分:了解食鹽和小蘇打能溶解在水中。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
第二部分:教師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本課的科學探究活動。
老師想比較一下食鹽和小蘇打那種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多,也就是那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第三部分: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設計對比實驗的能力。
第四部分: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實驗來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哪種物質在水中溶解的更多。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和分享實驗結果的概括能力。
第五部分:觀察和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設計意圖:了解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培養觀察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氣體也容易溶解于水。
過程與方法: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進行氣體溶解于水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溶解實驗中認識到細致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意識到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難點:研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裝30毫升水的燒杯2、筷子1、小勺2、食鹽20克、蘇打20克、汽水1、開瓶器1、注射器1。
教學過程
一、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學生觀察:打開桌上的紙包,說說知道里面是什么嗎?
2.教師提問:給20克的食鹽和20克的小蘇打同時放在同樣多的水中做溶解實驗,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誰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
3.引導實驗設計:怎樣進行這個對比實驗比較公平?
4.組織學生實驗: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5.匯報交流:
二、觀察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師出示汽水一瓶,搖一搖請學生觀察液體中出現的氣泡。
2.教師解釋:我們在搖瓶子時從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知道是些什么氣體嗎?
3.學生實驗:觀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紹操作步驟: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5.提問: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三、拓展:怎樣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