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教學雜談
《動手做做看》教學雜談
【安徽省銅陵市楊家山小學 唐 娟】
〖論信息技術在構建開放式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種教學方案,是教師根據一定教學理論和已有的教學經驗制定的,教師的主觀性比較濃,而非學生思考的結果。這種方案如果成為一種特例提供給學生,并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經歷這一設計過程或者對方案進行修改,那么學生就有可能掌握教師分析文章的角度、可能牢固地建立詞語與表象之間的聯系,從而排除一些閱讀障礙,提高閱讀能力,實現變教法為學法、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理想。這一設想借助信息技術中模塊課件是可以變為現實的。
例如:在教《動手做做看》一課時,我采用模塊型課件設計教學方案,這種課件具有小孩的積木玩具的特點,可以任意拼裝,可以根據需要加入或減少相應內容。我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模塊,將相關資料也設計成一個個模塊。在授課時,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根據自己的經歷大膽地對教學方案進行內容增減、重新組合。一堂課下來,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提出了修改意見。經過這次教學實踐后,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感性認識能力相對強一些,抽象思維能力相對弱一些,不能在自己的意識里把詞跟有關表象聯系起來是阻礙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這樣的教學形式則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詞語信息與有關表象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第一實驗小學 張曉輝】
〖通過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進行研究性學習〗
“學貴有疑”,有疑令才有思,有市場才有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自主地、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特點,努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期大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從而使學生有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教學《動手做做看》一課,在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后,讓學生思考:“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我想知道誰動手做做看?”“他為什么要動手做做看?”“她是怎么做的?”“她做的結果怎樣?”經過師生共同梳理,最后帶著一個同學提出的“伊林娜為什么動手做做看?”這一問題,學習課文1~4自然段,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畫出有關語句。自己練習講一講,將給同桌聽,然后指名講,再有感情讀。通過讀物、講、讀,學生們終于體會出伊林娜是一個善于思考,樂于動手實踐的孩子。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實驗小學 劉秀惠】
〖自由,共享的開始〗
今天學習《動手做做看》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以前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也教給我們凡事要去試一試的道理。學生稍一思索,便舉例說《小馬過河》、《烏鴉喝水》等文。接著,我又問:“那么在生活中,在你看過的書中,還有沒有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一事例?”班級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有的說:以前的課文中處、暑的讀音注錯了;有的說媽媽教自己做作業,答案也錯了;有的說小時候,老人總一說,晚上用指指月亮,耳朵就會被割一個口子,可長大后,試了一試,并不是真的……話題一打開,學生的思路極寬,小手越舉越高,下課鐘響了,大家還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