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教學雜談
【廣東省潮州市綿德小學 劉麗莉】
〖低年級閱讀教學之反思〗
傳統的低年級閱讀課,大多把重點放在識字上,《大綱》甚至給規定了一、二千字的識字量。課堂上師生們都在努力地識字,識字,再識字,要不就是把大量精力放在內容的講解上,而放在朗讀訓練的時間、精力卻甚少。所以,很多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普遍存在著一字一頓、唱讀,甚至漏讀、錯讀、添字等毛病。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朗讀訓練。因為朗讀是感受文字、理解課文、培養語感的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正如古人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的強大功效。而且,識字也離不開朗讀,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所以,低年級閱讀教學尤其要重視朗讀訓練。
如在實踐中對閱讀內容進行指導:有些課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重點詞句來反復品味。如教學《動手做做看》一課時,教師就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和“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等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對朗志萬和伊琳娜的敬佩之情也得到了升華。
【浙江省杭州市長壽橋小學鳳起校區 吳曉麗】
〖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自由參與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如《動手做做看》一文中,“朗志萬為什么要哄騙孩子們?”是理解的重點。教學時,我就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安排小小組討論、圈劃、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在相同的時間里,學生的發言機會、鍛煉機會就變多了,討論出來的問題也就比較完整,比較詳細了。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廣東省番禺市南陽里小學 黎幗珊】
〖淺談低年級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古人有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質疑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思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是創新的開始,是創新的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途徑。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難以理解的內容提出質疑,或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說明了學生有了初步的創新意識,產生了創新的沖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質疑入手,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如從題目質疑、課中質疑、課后質疑等,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如在教學《動手做做看》時,當讀到“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就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這幾句話時,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朗志萬說的對嗎?我也想試試看。這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自己動手中尋找答案。這樣就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