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成長的足跡
第一次 時間 感受
談到這些話題,母親們總是發(fā)出會心的微笑,并有說不完的話。
高冉陽聽到媽媽介紹自己剛出生的第一聲啼哭時,她自己的感受很奇怪,她是這樣記錄的:“真稀奇,這么多人!” 鄒裕城記錄到:“第一次會叫爸爸了,爸爸真高興!我覺得人這么小就會說話,了不起。”孩子們交流著自己的詢問、回憶到的成長中的第一次呀呀學語,第一次蹣跚學步,第一次背書包上學,第一次戴上紅領巾……興高采烈,笑語滿屋。老師也很感動,也覺得孩子們很天真。
2、詢問姓名的來歷及含義
“老師,小城又叫我的綽號了。”老師在課余常處理一些同學叫別人綽號的事情,其實絕大多數同學的姓名都蘊涵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和美好的祝福。想到這里,在第十周,我們就讓同學們去詢問自己名字的含義,剛提到這個話題,不少同學對姓名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他們的興趣,我們把他們分為幾組,有含義組、姓氏組、中外起名的異同組、原則組、習俗組。并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調查研究。
含義組:
有一天,含義組的蔡楠興高采烈地跑過來告訴老師:“老師,我知道我名字的含義了。”我說:“是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蔡是我的姓,楠在字典里是楠木,常綠喬木,木材堅固,是貴重的建筑材料,父母給我起這個名字是希望我成為像楠木一樣有用的人,成為棟梁之材。”“你父母真會起名字,要實現父母的愿望,你覺得自己該做些什么?”“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你的名字里有父母的祝福,那別人的名字里是不是也有呢?”“肯定有的!” “那以后能隨便給別人起外號嗎?”“嘻……”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姓氏組:
“你知道中國姓什么的人最多嗎?”“你知道廣州姓什么的人最多,姓什么的人最少嗎?”“你知道少數民族的姓與漢族的姓有什么不同嗎?”“你知道姓氏的來源嗎?”“你……” 許多同學在查完資料后,姓氏組的同學又在考別人了。我們沒有阻止他們,因為我們知道通過互相考問,孩子們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查閱資料的興趣,整理資料的能力。
中外起名的異同組:
這一組主要通過上網查資料了解了日本、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給孩子起名字的習慣,并比較了中外起名字的異同。當然,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生的調查報告寫得很不錯。
附學生調查研究報告:
調查報告
調查方法:查資料,問父母 調查時間:xx年12月
調查人: 易冬琦 班級:三年(2)班
國家 起名習俗
中國 中國人的姓是從祖先上繼承下來的,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敬,所以中國人先把姓放在前,名放在后。
英國
按照英語民族的習俗,一般在嬰兒接受洗禮時,由牧師或父母親朋為其取名,稱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再取第二個名字,排在教名之后。英語個人名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采用圣經、希臘羅馬神話、古代名人或文學名著中的人名作為教名。 2.采用祖先的籍貫、山川河流、鳥獸魚蟲、花卉樹木等的名稱作為教名。值得注意的是:1.較早產生的源于圣經,希臘羅馬神話的教名通常不借用為姓氏。 2.英國人習慣上將教名和中間名全部縮寫,如m. h. thatcher;美國人則習慣于只縮寫中間名,如ronald w. reagan。 3.在姓名之前有時還要有人際稱謂,如職務軍銜之類。dr., prof., pres.可以用于姓氏前或姓名前;而sir僅用于教名或姓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