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一單元 沉和浮
2、學生補充介紹自己收集的關于船的知識,要求精要。
3、學生出示各類船的模型,集體觀看。
三、造個性船:
1、學生說說了解了船的發展、觀看了各種船模型后的體會。
2、討論如何制造自己喜歡的個性船,重點討論:我想造什么樣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點?造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計劃》,學生分組按計劃進行個性船的制作。
一、準備
1.決定造一艘什么船;
2.準備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畫出船的設想草圖;
2.動手制作。
三、改進和完成
1.放到水里試試,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2.演示、介紹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點?
我的小船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學的小船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四、拓展活動:
進行一次個性船展示會,舉行各類獎項的評比。
板書設計: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賽
造個性船
《我的造船計劃》
一、準備
二、制作
三、改進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 越容易浮 裝載量增大
教學后記:
5、浮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
杯(共用),細線,記錄表(教材13面)。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