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一單元 沉和浮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 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實驗,調制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制液體
觀察—發現—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后記:
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3、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獲得數據,并轉化為證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整理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每組一個鉤碼、一個馬鈴薯、一個彈簧秤、一杯清水、濃鹽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學過程:
一、測量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討論:馬鈴薯在有的液體中下沉,在有的液體中上浮,是不是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討論:怎樣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3、用鉤碼代替馬鈴薯進行研究。按照第6課學過的方法,分別測量鉤碼在清水、濃鹽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數據進行比較,驗證原來的推測。
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濃鹽水 濃糖水 酒精
在液體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據鉤碼受到的浮力大小,進一步類推馬鈴薯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況,從而驗證學生原來的推測。(建議:在這個分組實驗中,測量鉤碼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動,只要有一個小組完成即可,這樣可以節約實驗材料,又不影響驗證的結果。)
二、推測與驗證:
1、思考: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為什么會不同呢?影響馬鈴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從馬鈴薯和液體的重量去比較會有什么結果?比較重量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要在同體積的情況下比較重量。)
3、推測同體積的清水和濃鹽水重量是否相同,進一步推測與同體積的馬鈴薯比
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驗證我們的推測,那么怎樣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
5、用天平比較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得出數據。
同體積的馬鈴薯、清水和濃鹽水的輕重比較
馬鈴薯 清水 濃鹽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數據,我們知道馬鈴薯沉浮的秘密了嗎?物體的沉浮與液體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