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一單元 沉和浮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3、讓學生把前后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里,一松手,為什么它會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書設計: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 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體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學后記: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時就下沉。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彈簧秤測量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2、畫示意圖,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實驗驗證的重要意義。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驗證下沉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彈簧秤測量下沉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學準備:
每組一個彈簧秤、一個鉤碼、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三塊大小不同的石塊或磚塊、細線、記錄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學過程:
一、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問: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嗎?
2、聯系生活情形,并進行推測。如果學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師可以出示一個系有細線的鉤碼,讓每組學生把鉤碼浸人水中,體驗一下鉤碼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說明鉤碼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覺是不太準的,我們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呢?
小組討論設計驗證方法,特別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圖示畫出來。
交流學生的設計計劃,并按照計劃驗證,匯報結果。
二、測量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1、測量鉤碼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記錄在表格中。
2、測量鉤碼分別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時對彈簧秤的拉力,記錄在表格中。
3、計算鉤碼受到的浮力大小,與鉤碼排開的水量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聯系。(發現:一個下沉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分別測量大、中、小三塊石塊完全浸人水中時受到的浮力大小,記錄在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