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第四單元 健康生活教案
教學難點:分辨吸進和呼出的氣有什么不同。
教學準備:
人體呼吸器官的掛圖或多媒體課件、模擬呼吸裝置。
分組實驗材料:集氣瓶、玻璃片、乳膠管、水槽、火柴、細竹棍。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的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還需要什么呢?如果你們生活在空氣污染很大的地方會怎樣?”
二、探究內容:
1.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
(1)體驗活動: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對著鼻孔,感覺到自己在呼吸。
(2)體驗活動:感覺我們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3)講解我們為什么要呼吸,為什么每時每刻都要呼吸。
2. 認識呼吸器官。
(1)體驗活動:我們在呼吸時,胸、腹部有什么變化?
(2)討論交流:呼吸器官有哪些?在圖上標出它們的名稱。
(3)小結:人體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組成。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其余器官是氣體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和右肺,肺里面有許多肺泡,總數幼.5億個,如果把肺泡展開,表面積可達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泡表面密布毛細血管網。
(4)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具模擬演示肺如何進行呼吸。
(5)計算我們一晝夜需要多少新鮮空氣。
3. 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
(1)討論:怎樣收集這兩種氣體?它們會有什么不同?怎樣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
(2)指導實驗操作。(讓學生看看書上的操作方法和步驟,然后教師提出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并進行演示。)
(3)學生分組實驗。(按書上的實驗方法進行操作,并記錄實驗結果。)
(4)匯報、交流。
實驗中出現了什么不同的現象?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我們的猜測正確嗎?
(5)閱讀資料。
讓學生閱讀教材上提供的資料,并對照自己的猜測,看看是否完全正確,什么地方需要修正。
4. 小結。
人的呼吸實際上是進行氣體交換,如果沒有氧氣,人體的生命活動就會停止。
三、全課總結。
四、課后拓展。
如果較長時間呆在人多而空氣不流通的房間,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教學后記:
第七課時 關心我們周圍空氣的質量
教學目標:
1. 引領學生開展考察空氣質量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關注周圍環境的意識;
2. 記錄一周的空氣質量報告,初步學會看空氣質量報告,養成關心空氣質量的習慣;
3.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綜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斷周圍空氣質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 增強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到創建優美校園、社區、街道、城市的活動中,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
5.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根據空氣質量的好壞判斷空氣污染的程度。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關注周圍環境的空氣質量。
教學準備:
空氣質量預報的多媒體資料或圖片。
周圍環境空氣質量考察記錄表。
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資料。
測試空氣質量的簡單材料和儀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的空氣,我們周圍環境中的空氣怎么樣?是否受到了污染?這是我們人人都關心的。”
二、探究內容:
1. 關心我們周圍空氣的質量。
(1)“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的空氣,我們來說說周圍空氣質量的好壞對我們的健康有什么影響。(空氣質量差就表示空氣中混入了許多對人體有毒有害的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還有粉塵、煙塵等顆粒物。人體如果吸入二氧化硫,會影響呼吸道,使呼吸道系統功能受損;吸入二氧化氮可對肺組織產生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從而引起肺水腫。對于兒童來說,二氧化氮可能會造成肺部發育障礙。可吸入顆粒物呢功能隨人體呼吸作用深入肺部,產生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