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第二單元 動物的生命周期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猜測和描述蠶蛹和蠶繭。
2、估計蠶絲的長度和抽取蠶絲。
3、用畫圖、語言文字記錄和交流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對動物研究的興趣。
2、理解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環境,并可以通過技術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3、對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創造發明及對世界作出的貢獻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學重點]觀察蠶蛹是本課的重點活動
[教學難點] 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測量繭的長度的方法。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蠶繭,放大鏡,小剪刀,手電筒。
教師演示器材:熱水,小碗,竹簽,絲綢制品。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蠶吐絲了,絲把蠶嚴嚴地包裹了起來。蠶為什么要做個繭把自
己包起來 ?繭里的蠶變成什么樣子了?下來我們就來進行觀察。
二、學習新課
1、觀察蠶蛹
蠶吐絲把自己裹了起來,結繭后就看不見蠶了。蠶變成了什么樣呢?繭里面的蠶還活著嗎?這是學生們非常好奇的問題。希望學生們能作出猜測,同時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
對蠶蛹的觀察要提出的五個問題進行。
(1)蛹的外形和蠶有什么不同?
(2)還能找到眼睛和足嗎?身上的環節還在嗎?
(3)蛹會動嗎?它的身上長出了什么東西?
(4)在剪開的繭里還發現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發現。(指繭里還能發現蠶吐盡絲后化蛹之前蛻下的皮等情況。)
最后的推測是蛹還會變化嗎?它會變成什么模樣?希望學生的推測能以一定的觀察事實作為依據。
2、觀察蠶繭和蠶絲
第一,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測量繭的長度,統計全班同學的蠶繭大小、顏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蠶繭,它們分別長多少,寬多少?(這個活動的日的意義在于對蠶繭有一定的認識。蠶繭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質量的重要標準,蠶繭的大小和重量與蠶的生長發育有關。)
第二,指導學生進行拉蠶絲的活動。(“把蠶繭放在熱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簽把絲頭挑出來,繞在紙板上”等。這個活動使他們對我國勞動人民的發明有更多的認識。)
第三,教師可通過多媒體介紹給學生。教學中還可以出示一些絲綢制品給學生欣賞。
板書設計:
3、蠶變了新模樣
蠶繭的形狀
大小
顏色
測量繭的長度
教學后記:
4、蛹變成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蠶蛹經過to天一15天,會變成蠶蛾。
2、蠶蛾是蠶的成蟲,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產卵繁殖后代。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和描述蠶繭發生的變化和蠶蛾的形態、行為。
2、在觀察比較中認識昆蟲的外部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悟到生命的神奇。
2、進一步培養觀察動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觀察蠶蛾的形態特征和行為”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比較蛹和蠶蛾的形態,找找蠶蛾身體的各部分分別是蠶蛹的哪一部分發育而來的”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準備] 蠶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一段時間過去了你們的蠶繭又發生了什么變化,蛹變成什么了呢?下面我們就來交流的我們新發現?
二、學習新課
1、交流我們的新發現
(1)“繭里鉆出的蛾子就是蛹變的吧?”(這只是一種推測,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學生經過思考來回答。)(說明這個問題關系到蠶蛾是不是蠶的另一種生命形態,對認識蠶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學生會做出合理的回答:繭里只有蛹,而我們又親眼看見蠶蛾從繭里爬出來,不是蛹變的會是什么變的呢?當然這樣的回答還需要從下面對蠶蛾和蠶蛹的對比觀察中去發現更多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