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教學設計(2019教科版)
2.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1.導語: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磚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樣的特性呢?讓我們展開對磚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學們想研究磚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樣進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簡單回憶對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檢測方法和所需實驗器材)
3.分發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分小組進行自主探究,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注意: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的探究情況,對學生本單元的學習情況作出初步評價。
4.匯報交流。現在我們能比較詳細地描述一下磚和陶瓷了嗎?提倡先填一填氣泡圖,整理自己的觀察實驗所得,再來進行描述。
四、黏土的變化
1.我們知道磚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們又是怎么來的呢?課件展示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
2.了解了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和疑問?(①黏土是松軟的,燒過后就變得很堅硬,它的變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燒制而成,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樣?)
3.分發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進行觀察比較。
4.匯報小結:燒制磚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燒制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就導致了磚和陶瓷有了許多不同的特性。
五、課堂小結
1.磚和陶瓷是人類了不起的發明,但是磚和陶瓷的生產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2.我們還知道哪些材料?關注我們身邊的材料,課后做個小調查。
作業:填寫p59頁、p60頁的表格。
教學后記:
7、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征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 把物體和材料聯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自制復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料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 匯報交流并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