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圖形的變換》教案
⑶一條線段上共有6個點,一共有多少條不同線段?
總結規律:如果用點表示球隊,用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兩支球隊之間的比賽,比賽場次分別是多少?
填表:球隊
支數 示意圖 各點之間連線條數 比賽場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四、小結:
掌握回顧小結補充。
①有哪些活動,比賽是單循環?
②單循環計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業:p43練一練。
學生回答。
分步出示以上問題,學生逐一思考回答。
師生共同用畫圖法,找出規律。
完成后,嘗試著用表格法找找規律,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生回答。
學生獨立完成。
板書:
比賽場次支數 示意圖 各點之間連線條數 比賽場次
2 — 1 1
3 3=1+2 3
4 6=1+2+3 6
5 10=1+2+3+4 10
n 1+2+3+……(n—1)1/2n(n—1)
教學反思比賽場次是在體育賽中常見的問題,只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組合一項賽事,應怎樣計算單循環賽的場次,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方法推理歸納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教師在課堂實施中,聯系了生活實際,遵循了數學知識的生成規律,強調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歸納、探究,得出比賽場次的規律。學生們通過認真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學習實踐獲得知識,學生學習欲望很強烈,既關注學生的情感,又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學評價多元化,可師評、自評、師生共評,讓每個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課題 起跑線 第 2 課時( 總第 30 課時)
學材分析教學重難點: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置問題。
學情分析學生在開運動會時,在上體育課時,經常會接觸到200米、400米賽跑的起跑問題,起跑時每條跑道上運動員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所以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難,具體的計算可能會比較難。
學習目標1、會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2、通過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導學策略啟發、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準備情景圖
教學活動學生活動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44頁起跑線圖。
問一:為什么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為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為1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11米呢?
二、講解實例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么設置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為半圓)
⑴最內圈的彎道半徑為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⑵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⑶相鄰兩條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