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圖形的變換》教案
(想法:此塊內容教材不作要求,但我想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置的規律,給學生一種收獲感。)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么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為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為36.5米,每條跑道寬為1.2米。
⑴最內圈彎道長為多少米?
⑵若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畫好,那么400米賽跑的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學生解決書本“笑笑和陶氣所走過的路程”問題。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為31.7米的圓的周長為2×31.7π米
半徑為31.7米的半圓的長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π米。
⑵因為每條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學生嘗試著進行計算。
板書:
起跑線 教學反思學生在開運動會時,在上體育課時,經常會接觸到200米、400米賽跑的起跑問題,起跑時每條跑道上運動員的位置有前后之分,而不是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每條跑道的起跑線的位置到底是怎樣設置出來的呢?課前先讓學生了解,學生通過學習解決了這個問題,并從中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學以致用,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更有動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現實。
課題 營養搭配 第 3 課時( 總第 31 課時)
學材分析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健康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營養搭配,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但學生一般不會去關注。特別是一些專用名詞大多數學生可能是第一次聽到。
學習目標1、使學生了解有關營養的知識,增強健康意識,均衡飲食。
2、會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選擇營養配餐和評價配餐營養成分的均衡性。
3、讓學生了解并解決一些與健康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導學策略啟發、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準備情景圖
教學活動學生活動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⑴提出問題:
教師:你們知道2008年奧運會將在哪兒舉行?
(運動員在訓練中需要根據營養標準合理搭配食物。我們的身體正在生長發育,所以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營養配餐方面的知識。)
教師:那你們知道這些飯菜中主要有哪些營養嗎?
教師:你還真是博學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點題:
教師:飯菜中的營養非常豐富,主要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我們今天著重研究一下前三種。
像你們這個年齡的兒童,一頓午飯大約需要蛋白質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⒉探索新知:
⑴學生預習:(小資料和小明的午飯)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熟悉新知,教師則引導學生主動地閱讀情境中的圖、表、文字與數字,即讀圖、讀表、讀字。從圖、表、文字與數字的關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給出的數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