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跨越百年的美麗》導讀(居里夫人)
教材資料:
教材單元(篇)分析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與很多同類型的文章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抓住“美麗”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簡單的一點就是能超越天生美麗的容貌,而為人類作出偉大的貢獻,實現自己最高層次的人生價值。而且,這篇課文跨度大,內容多,篇幅長,學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線索和思路。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將“美麗”作為本課的切入點,以“美麗”帶動學生縱觀全文,引導學生理解“美麗”的深層含義,啟迪學生都要正確認識自我的價值,為實現人生價值而努力奮斗。這當然應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在材料運用上與其它同類文章也有很大的不同:豐富的聯想,大量的引用,多處的類比和對比。既擴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圍,也使居里夫人在各種比較中更為豐滿,更為美麗。但學生對這一點,不容易掌握,因此將此作為教學的難點。
背景資料
梁衡簡介
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在基層當記者。現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部曲》(3卷)、《數理化通俗演義》(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追求“境界”的梁衡
王鐙令
在編寫上海21世紀高中語文新教材時,編委們不約而同的選中梁衡,選中他那篇《跨越百年的美麗》。與此同時,北京、江蘇、廣東等省市的新教材的編者,也看中了這篇《美麗》,看中了《覓渡,覓渡,渡何處》,看中了《追尋那遙遠的美麗》,看中了《大無大有周恩來》。應該說,新教材編委們對作品選入課本,把它作為教育我們子孫后代的教材,要求是非常嚴格,近乎苛求的。不少頗有名氣的作家,他們寫了一輩子,發表了大量作品,然而終其一生,也未能有一篇入選教材,從而傳入千家萬戶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東西把教材編委和梁衡聯系起來的呢?第一是境界,第二還是境界。
教材編委本著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十分重視將那些在思想內容和文字表達上都達到較高境界的作品選入教材,因為我們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讀課文來學為人、學生活、學語言、學文字的。任何帶著功利主義的目的,任何粗制濫造的作品,任何嘩眾取寵的東西,都別想進入教材。梁衡同志的散文創作追求的就是“境界”。現在不少作家筆頭很快,作品很多,然而質量太差,境界太低。梁衡同志的作品并不很多,他不肯輕易動筆,他總是磨練再三,“數年磨一劍”,“篇無新意不出手”。季羨林先生引杜甫詩句“意匠慘淡經營中”,稱贊梁衡是在“經營”散文:“他的經營還非同尋常。即以他的寫人物的散文來說,一般都認為,寫人物能寫到形似,已屬不易,而能寫到神似者不啻為上乘?墒橇汉鈪s不以神似為滿足,他追求一種更高的水平,異常執著的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個恰當的名詞。我曾想用‘境地’,覺得不夠。又曾想用‘意境’,也覺得不夠。也曾想用‘意韻’、‘韻味’等等,都覺得不夠。想來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國維的‘境界’,自認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