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實錄及評析
師: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附:板書設計
矛之利,于物無不陷
自相矛盾 言過其辭
盾之堅,物莫能陷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總目標中對文言文作出說明: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鑒于此,張老師本課的教學中主要關注兩點:第一,關注興趣:第二,關注學法(尤其是讀書方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小學生初次學習文言文,讓他們喜歡文言文比什么都重要。培養興趣,張老師主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采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例如:講故事,給動畫片配音等,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學習文言文,也就是說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其次,把學習文言文由外在的引導轉變成學生內在的需要。主要幫助學生發現文言文本身內在的價值:文言文句式上和音調上的獨特的韻律美是現代文所不具備的;文言文中有趣的故事發人深醒的道理令人回味無窮。只要讓學生認識、理解、體會這些,學習文言文就會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
在《矛與盾》的教學中給動畫片配音這一環節主要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而設計的,學生因為喜歡為動畫片配音,所以積極的讀書,主動地背誦,在活動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新課程標中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中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小學階段我主要指導學生借助書下注釋,讀懂文本的意思。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律。這一目標主要是在學生的讀書活動中完成的,因此,張老師注重設計學生的讀書活動。讀書分層次,每一次讀書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
三、讀寫結合,巧示寓意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一的思想,對于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并未入腦入心。而張老師巧妙地設計了寫話活動,學生選擇的范圍廣了,可以說明白的道理,也可以寫想對楚人或自己說的話。 學生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說話辦事,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本課在“十五”國家重點課題“教育與發展”研討會上做教學觀摩,經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審核,本課被確定為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國家級遠程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