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3
在今后的學習中,我不再驕傲了,別人夸我,我只當成是對自己的鼓勵。“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敬佩毛澤東,更喜歡毛澤東說的這句話!
師:這句話也送給我們每一位同學。
生6:在開學典禮上,學校給進步大的同學發獎;在班會課上,教師表揚進步的同學。誰都想進步。那怎樣才能進步呢?看了達爾文的這句話———“任何改正,都是進步”,你就知道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哪怕是一丁點的小毛病,只要你改正了,就是進步。”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你這一次改正了,做得很好。那你能保證下一次或者以后,都不犯同樣的錯誤嗎?這就不能肯定了。所以貴在堅持,凡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這樣才能有所成就。達爾文的“任何改正,都是進步”這句名言讓我懂得了怎樣才能進步。它每時每刻都在激勵我,它好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母親,告訴我:“進步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慢慢地克服掉不足,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生7:在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周總理的故事說:“周總理在上學時,老師問同學們為什么要讀書,為了什么而讀書。有的同學說:為了掙錢,有的同學說為了面子,而周恩來卻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至今還在我的腦海里回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我領會了周恩來總理的愛國熱情,更能讓我為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我們一定要銘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生8:俗話說的好“人心齊,泰山移”。意思是說只要同心協力,什么困難都不怕,這句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我時時刻刻都銘記著這句名言。
想到這,我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齊心協力就是力量,它充滿著勃勃生機,充滿活力。同學們,我們是一個集體,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矛盾,我們要像故事中的愚公和他的家人那樣同心協力,把我們的班級建設得更好,在和其他班的比賽中脫穎而出。我還是那句話“人心齊,泰山移。”
…………
師:名言可以給人啟迪,它具有催人奮進、使人聰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變人的生活和學習,希望同學們以后繼續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為自己的座右銘!
教室里笑聲、掌聲不斷,一個個精彩的發言還在進行著……
這掌聲,是對智慧的贊美!
這笑聲,是對心靈的放飛!
附:
故事一:
名言是名人生活、工作、學習經驗的智慧結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編寫《史記》的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言。許多有志之士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可是你們知道司馬遷為何寫出這樣的人生感言嗎?
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小時侯的司馬遷就深受影響,在他父親死后,他就繼承了父親的遺愿,開始編寫史書。司馬遷是一個正直的人,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只有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么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直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糧絕,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于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免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的精神鼓勵自己,終于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這句話是他當時心靈的真實寫照,是他面臨的生死抉擇。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選擇了有意義的人生。他決心在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于在他60歲時完成了《史記》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