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3(2課時)
我想,主要還是要回到學過的課文中,一邊誦讀,一邊讓學生感悟,這樣的課堂才是豐滿的,有效的。此時,我們學過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我頭腦中顯現,夏洛蒂姐妹、霍金、魯濱遜等等,不是嗎?
是啊,一棵柔弱的小草的種子,沒有落在肥沃的土壤里,而是落在貧瘠的巖縫中,它沒有悲天憫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頑強地生活著,懷著感恩之心,最終成為了挺拔、結實的小草。
我們都應該做這樣的小草!
課后反思:
關于練習中的“語文和生活”的教學。我們可以實戰演習,老舍的一段話中學生可以理出,修改一篇文稿要“五念”,光說不練是徒勞,結合習作3讓學生也“五念”并將這種好的習慣沿襲下去。
修改病句也要推崇這種方法。
《從巖縫里長出來的小草》,我們從小草身上應該讀到三點:1.樂觀、自信2.堅毅(頑強的生命)3.謙虛(感恩的心),由這三點應引導學生能夠聯系本單元的人物,再次體會人物形象。覺得張老師補充的從這篇文章中懂得什么道理不錯,一個人的成長不僅要自強不息,還要親人朋友的關愛常懷感恩之心。
授后小記:
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申訴”的意思。于是我查了詞典,詞典上的解釋是:(1)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政黨、團體成員等對所受處分不服時,向原機關或上級機關提出自己的意見。(2)訴訟當事人或其他公民對已發生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按照口語交際上的敘述,這里的申訴應該是第二種意思。可是第二種意思中是說對已發生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口語交際中的意思是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向有關部門申訴。這里的“申訴”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是法律術語,我覺得應該解釋清楚明白,不能讓學生模模糊糊。可是詞典上的解釋應該是正確無誤的,但是與口語交際中所說的對不上號。所以我覺得,教材中在口語交際中所說的情形用“申訴”一詞顯然不準確。
課后反思:
誦讀與感悟《從巖縫里長出的小草》,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三方面的內容:
1、小草的特點:頑強的生命力、謙虛的美德
2、從巖縫里長出的小草,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結實?
因為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自身非常努力,還有春風、春雨、陽光、雨露、泥土的哺育。
3、從中我們得到的啟迪:一個人的成長不光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關心,因此,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閱讀時引導學生體會由物及人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