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兩小兒辯日》課堂教學實錄
生:(齊答)是!
師:來!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生:(齊讀)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師:(板書“知”)什么叫“知”?
生1:知識。
生2:學問。
生3:知道。
生4:懂得。
師:誰說你知識豐富?誰說你學問淵博?原來你也不知道啊!來,我們再來一起笑一笑。兩小兒笑曰——
生:(齊答)哈哈!孰為汝多知乎?
師:面對兩小兒的嘲笑,孔子又會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請你寫一寫。你可以用白話文來寫,那就用“孔子說”開頭;如果你對文言文感興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語氣寫,那就用“孔子曰”開頭。
生:(寫話,教師巡視,隨后示意幾個學生起立。)
師:好!孔老夫子們,面對兩小兒的嘲笑,你們有話想說嗎?
生1: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掌聲)
師:看來,孔老夫子有點心虛了。(眾笑)
生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掌聲)
師:好一個虛心好學的孔夫子。心虛大可不必,虛心卻值得我們學習。
生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掌聲)
師:說得好!做學問、做人就應該老老實實。
生4:天下的知識多如海洋,我哪能樣樣精通呢?(眾笑)
師:實話實說,學無止境嘛!
生5:對與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學會了觀察和思考。
師:瞧瞧!都什么時候了,還好為人師,職業病啊!(眾笑)
生6:哎!你們兩個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師:這不廢話嗎?看來,孔老夫子也有說廢話的時候。(眾笑、掌聲)
師:同學們,這就不是一個有知、無知、多知、少知的問題了。正象剛才那位同學所講的那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板書:智)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智”的下面還是一個什么字?
生:(齊答)日。
師:是的,一個平正卻充滿力量的“日”字。為什么“智”的底下是一個“日”字呢?是一個太陽呢?
生1:因為智慧就像太陽。
生2:智慧給我們帶來光明。
生3:智慧也是溫暖的。
生4:有智慧的人總是像太陽一樣光明磊落。
師:說得好!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已經過去兩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做為一種人生智慧,兩小兒的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孔子的實事求是、虛心好學,卻像每天升起的太陽一樣依然照耀著我們。我們不僅需要自然的太陽,我們也需要智慧的太陽!來,閉上眼睛,讓這輪智慧的太陽在你的心頭冉冉升起,越升越高!下課。(熱烈的掌聲)
作為藝術而存在的課堂
——王崧舟《兩小兒辯日》的美學境界
浙江省杭州市北苑實驗中學 王小慶
在每個領域中出現的凡是值得被稱為藝術性的活動,都必須具有審美意義。
——[俄] 斯托洛維奇
王崧舟在推出《兩小兒辯日》一課之后,便有眾多的專家、同行驚呼他的“風格”變了。這一聲驚呼,大約緣于王崧舟本人所倡導的“詩意語文”,更緣于其他人對“詩意語文”的解讀。
“詩意”當然可有各種解法,但“詩意”的說法,最不應該被理解的,恐怕是“像詩一般”,或者以為是“情感”性的教學。否則,在觀賞《兩小兒辯日》之后,有了一頭霧水,也不見奇怪了。即便以唯美主義去理解“詩意”,在我看來,也還如裹小腳那般不能如意。有時候我們太在意某一種提法的理論建構和闡釋,殊不知越是這樣,反越覺道理不清。王崧舟自己也寫過一些文章評點“詩意”,但他的文字,也唯“感悟”而已,對我們理解“詩意”,只“僅供參考”。對于“詩意”的最好注解形式,恐怕仍是他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