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五冊《時間與數學(二)》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師:瞧!這位小朋友叫小紅!星期天小紅家來了一位漂亮的阿姨。這是她的身份證。(cai)從身份證上你知道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嗎?
生1:在身份證上第三排出生的后面寫了1975年1月10日,這就是阿姨的出生時間。
生2:我也是在這里找到的,阿姨是在1975年出生的,1975年是個平年,不是閏年。
生3:我會認身份證,所以我知道在它下面的編號里也有阿姨的出生年月日……
(讓學生在編號中找一找,然后匯報。)
生1:我在編號的中間找到有1975和上面阿姨出生的年份一樣,所以我想這代表阿姨出生的年份。
生2:我找到代表月的數字是1,代表日期的數字是10。
生3:我不同意他的說法,我認為代表月份的數字應該是01。因為我們學過,一年有12個月,雖然這位阿姨是一月出生的,可是得用0把位子占著。
生4:我爸爸是12月出生的,我看過他的身份證,上面就是寫的12。是兩個數字,所以我同意他的說法。
師:你們同意他們兩個的說法嗎?
生:老師我還發現身份證編號的前六個數字和后4個數字與出生年月日沒有關系。
師:很好,其實他們也是有含義的。
(介紹:身份證編號的其他數字含義)
師:看了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阿姨的年紀。
師:阿姨有多大年紀呢?請你算算,怎樣算的?
生1:用今年的2003減去1975,我算出阿姨今年28歲。
生2:我是推算出來的……
師小結:身份證是證明一個人身份的重要證件。我們從上面找到了很多和時間有關的數學知識,像這樣的知識生活中還有很多。
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和小紅一起體會一下生活中時間和數學的關系。(板:課題)
(評析通過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的載體。啟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從“身份證”上收集和分析時間信息。從而啟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探索問題的熱情。很好地鞏固了和時間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時間問題的能力。)
(三)統籌安排時間
(設計說明學習數學的根本是為了更好地為生活服務,統籌的數學思想就是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利用了“小紅家要請客”這一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經歷從表中收集信息―提出問題―簡單分析的過程,引導學生嘗試獨立設計工作程序,并通過同位討論和集體交流使思維進一步明朗化。這樣設計是為了訓練學生運用抽象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體會到數學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科學性。)
1. 創設情境:郜欣阿姨來之前,小紅幫媽媽做了一些準備工作。(cai示情境和時間表)
2.收集信息,提出問題。
師:瞧!這是她的工作時間表。從表上你能了解到什么?
師:這些信息都和時間有關系,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生1:小紅做完這些事情一共要用多長時間?
生2:她最少用多長時間?
……
3.討論如何統籌安排時間。
師:如果你是小紅你會怎樣安排這些工作來節約時間?
師:請你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位的同學交流一下。
4.匯報。(學生匯報想法,老師用cai將其想法畫圖表示。)
生1:我先燒開水10分,再洗茶杯5分,最后擦地8分,共需要23分。
生2:我是先燒開水需要10分,在燒開水的同時洗茶杯。開水燒好后再擦地。需要18分。比他的時間用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