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五冊《時間與數學(二)》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生3:我還可以用更少的時間。還是先燒上開水,并同時擦地,這樣做這兩件事情就只用了10分,最后洗茶杯需要5分,一共只用了15分。
師:又節約了3分,你真棒!
(下面的學生顯得很不服氣,并躍躍欲試地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和時間。)
生4:我還有一種最節約時間的方法。就是在燒開水的同時擦地,用去8分,那燒開水還有2分,就接著洗2分茶杯。等開水燒好后再洗3分茶杯。一共用了13分。
師:你真會利用時間。
生5:我和他思路差不多,也是用了13分,但是我是在燒開水的同時先洗的茶杯5分,再接著擦地。
師:(問其他的同學)你們覺得他的方法怎么樣?
生6:他們很聰明,想的方法很節約時間。
師:這些設計都是合理的,(生4)和(生5)的想法為小紅節約了不少的時間,有哪些同學和他們想的一樣啊?(很多人舉手)你們都是很有時間概念的小朋友。
(評析這一環節關注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過程,并給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時間,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并借助電教媒體,將抽象的數學思維過程用有形的示意圖表示出來,幫助學生體會到統籌的數學思想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中的科學性,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節約時間的觀念。)
(四)喝水的問題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2的位置,在本課教學中我把它放到了第4個環節。這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進行的處理。這樣設計是希望它發揮兩個作用:第一,對知識技能與解決問題方法策略的一個綜合運用。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不僅要用到時間的知識來計算,還要想怎樣計算比較好,這體現的是數學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第二,要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一環節學生通過估算,對節水問題進行合理的推測。引起他們對用水、節水問題的注意,從而為過渡到第五個環節作好鋪墊。這樣處理教材是符合學生學習規律性的,也體現了新課程中倡導的教師是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1. 情境創設(cai展示情境內容):小紅為阿姨倒了茶,她們開始聊天了,阿姨告訴小紅,像你們這樣的小朋友一天至少喝5杯水。
2.提問題,并計算。
師:聽到這個信息,小紅想到了很多數學問題,你們猜她想到了什么?
生1:她可能會想到,2天喝幾杯水。我知道答案,2天喝10杯水,因為2乘5等于10。
生2:我猜她想知道,她一個星期喝多少杯水?
師:多少?你知道嗎?
生2:知道,35杯。因為一個星期有7天,每天喝5杯水正好喝35杯。
……
生3:她想知道,我們一個月可以喝多少杯水?
師:你知道嗎?
生:我可以算出來。
師:怎樣算?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我不知道要算哪一個月的啊!因為我們學過月份有大月和小月,大月和小月的天數不同,喝水的杯數是不同的啊!
生:還有2月更特殊。
師:你們想得很周全,那大月多少天?小月呢?2月呢?
生:(略)
師: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特別指出是哪一個月,我們可以按照每月30天來計算。那一個月至少喝多少杯水呢?
生:150杯(算法略)。
師:那半年呢?一年呢?你會算嗎?
(學生在作業紙上計算)
匯報算法。
生1:一月,30×5=150(杯);半年,150×6=900(杯);一年,900×2=1800(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