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五冊《時間與數學(二)》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評析這一環節的內容從社會現象入手,通過學生做實驗、分析實驗結論、交流實驗心得,引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關心并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隨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品質。成功地樹立了保護水資源,節約能源的意識。
整節課的教學,教師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并依此成功創設了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在環節的安排上,執教教師充分體現了活動是教學發生的基礎,在各個環節都注意了分別組織學生進行同位共同活動、小組協同活動、全班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有所收獲和發展,充分體現了活動的基本形態是交往與探究。在數學思維培養方面,尊重了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很好地引導了學生以生活經驗為載體來發展數學思維和科學意識。本課對教材進行的大膽靈活的處理,也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新理念。)
〖教學反思〗
課后,對整節課進行了反思,覺得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 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中的二個內容,進行了處理。事實證明,這樣的處理很成功。
第一個處理是調整了教材中第二個內容和第三個內容的位置。如果學生直接在鞏固年、月、日知識后就開始解決“喝水”這個問題,此時由于學生還不太會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數學思想,采取較優化的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對這個內容會感到很困難,失去學習探索的樂趣。課堂教學在這里會顯得很尷尬。調整之后,學生因為已經在對“小紅請客”這一情境問題的解決上體會到了運用數學思想來解決問題的科學性,并且有了相關知識基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更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性。這一環節的調整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教學過程更加連貫。
對教材的第二個處理是在小實驗中。我將教材中漏完一杯水要用幾分的實驗要求,處理成先看漏1分大約漏多少水,再估漏完一杯水要用幾分。這樣的設計成功之處在于:避免了學生因為長時間等一杯水漏完,而忽略了實驗的根本意義。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像科學家那樣長時間地關注一些刺激性不強、變化不大的生活現象,他們會因此而對實驗的根本意義產生遺忘,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此這樣的設計既給了學生動手的時間,又讓他們能夠根據實驗結論及時地思考和交流,符合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較好地貫徹了實驗意圖,也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了升華。
2.重視數學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觀把學習簡單看成是知識由內到外的輸入過程。學習就是把知識裝進學習者的頭腦中,把結論告訴學生,再讓他們去理解、記憶。即使是讓學生去觀察、實驗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傳遞知識。顯然這有悖于新課程中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要求。學習應該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的由內而外的“生長”。因此對于本課而言,如果只要求讓學生掌握年月日等時間知識及計算技能,那么通過反復訓練就可以辦到。我認為這節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交流等等活動,感受時間中的數學問題,培養時間觀念,體會運用數學的思想解決生活中問題的科學性,掌握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這才是本節課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的多個環節,如第三環節和第五環節,我都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或合作學習的時間,學生的思維在合作學習中很活躍,并且學生之間通過交流獲得了很好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如:在用統籌的數學思想解決生活問題這個環節,我沒有把那種只用13分就可以做完所有事情的方法先提出來,然后再讓學生去想為什么這樣安排的好處。而是給了他們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一個探討的過程,從別人的安排里發現“那樣很花時間”,從而想到用更節約時間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程序。這樣的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學習,這樣的活動過程才能真正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所以,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本節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