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的策略——實踐活動“農村新貌”教學案例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的策略——實踐活動“農村新貌”教學案例
(江蘇省一等獎)
國標本小學數學第5冊第40--41頁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的策略
——實踐活動“農村新貌”教學案例
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 陳艷
布魯納說過: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合作是進行探究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學生的合作探究如果能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看看同一教學內容的兩個不同的教學片斷。
案例a:
師:請仔細觀察農村新貌圖,說說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學生的回答內容是把圖上給出的所有文字說明讀了一遍。
師:根據圖中給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請小組合作進行討論。
由于整個場景圖分為好幾塊,學生的合作學習顯得有點“帳二和尚莫不著頭腦”,東拉一句,西扯一點,有的甚至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結果時間花了很多,卻只提了幾個問題就草草結束了。
案例b:
課前老師和學生共同交流農村的過去情況,并請學生談談現在農村的情況,接著開始了這一課的學習。
師:在新農村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
生2:農村開起了玩具廠;
生3:寬闊的道路兩旁裝上了路燈;
生4:還有果園里果子都成熟了。
師:請你當回“小導游”,選擇你喜歡的場景向小組成員介紹,其他成員仔細傾聽,相互補充。之后每組派一個代表參加“最佳小導游”角逐。
學生們進行著有條理的交流,同時對于圖上的信息有了一個比較細致的理解。
師:你能根據每個場景給出的信息提出相應的問題嗎?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并記錄在講義紙上。比一比15分鐘內哪組提的問題最多?
樓房: 玩具廠:
路燈: 果園:
15分鐘過后教師簡單的統計了各組的情況。
師:現在請各小組在你們的問題后面注上你們認為的“標準答案”,呆會要考考其他小組成員。
之后教師組織了一場“你問我答難不倒”的挑戰賽,學生們把剛才的探究成果主動而又自豪的展示了出來。
關于樓房的問題:
生1:每排有幾幢樓?
生2:每排住幾戶?
生3:每排住幾人?
生4:我們村一共有幾人?
……
關于果園:
生1:蘋果樹有幾棵?
生2:一共有幾棵果樹?
生3:梨樹再種幾棵和蘋果樹一樣多?
生4:蘋果樹的棵數是梨樹的幾倍?
生5:蘋果樹比梨樹多幾棵?
……
學生的發言積極踴躍,整堂課學生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圍中,學得輕松,學得實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應該看到,在兩個案例中皆運用了這樣的學習方式,但實際效果卻大相徑庭。
反思一:結合學生特點,明確探究目的,有序的進行探究。
我們所倡導的合作學習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這種模式,而是要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案例a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的題目太大,目的不明確,使得學生無從下手,“自主”變成了放羊式的學習;“合作”僅僅是討論討論走過場;“探究”只是課堂上幾個思維活躍的同學的表演。如此這般的“合作學習”的結果導致課堂無法控制,學生表面興趣很濃,其實際都在聊著“家常”,一堂課的收獲及其微小,該解決的問題一個都沒解決,白白浪費了時間。從案例b中我們發現教師在開展活動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整堂課分成了3次合作,第一次的目的讓學生對整個情景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采用互相介紹的方式。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教師威嚴的“籠罩”,又給學生人人參與的機會,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了解比一問一答效果好;第二次的合作要求是讓學生根據不同場景的信息進行提問,學生一旦目的明確,參與意識就比較高,人人都能提問,人人都有提問的機會。第三次合作是對第二次的問題的解答,對于簡單問題自己解答,對于復雜問題相互商量解決,很好的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這樣的三次合作探究,層次分明,環環緊扣,使學生學得自然、輕松、有趣,學得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