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四邊形)-“四邊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四邊形(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4——36頁)背景與設想:
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活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設置情境把所要學習的知識融入到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入境”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對“空間與圖形”的進一步學習。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不同形狀的四邊形,并掌握其特征,為以后四邊形相關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本著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和認識規律上促進空間觀念發展的宗旨,也為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努力。
一.把學習興趣放在首位
開課以耀眼的七巧板拼圖(小動物)吸引學生,將學生帶入熟悉的校園尋找幾何圖形。同學們興致盎然地說出自己的新發現,有的圖形學過、有的圖形沒學過,學生對新圖形充滿求知的欲望,正好抓住時機揭示課題。
二.注重學生的獲知過程
學生畢竟是小孩子,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的、抽象的,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因此,在整節課中,數學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探討知識、掌握知識,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寓教于樂。
三.引導學生在“玩”中創新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課上玩,旨在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其能力。如給四邊形分類,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標準大膽分,思維活躍;用七巧板拼圖,可拼四邊形,也可拼美麗的圖案。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有了進行獨立思考的動力,有了創新的火花。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讓學生通過對四邊形的觀察和直觀感知,能夠區分和辨認四邊形,掌握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
過程方法:通過找一找、涂一涂、說一說、分一分、圍一圍等多種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并滲透分類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良好習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四邊形(特殊)的特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圖形、釘子板、七巧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入新知
同學們,我給你們帶來幾位“小客人”!瞧,它們是誰呀?(多媒體顯示七巧板拼成的圖案)
(海獅、狐貍、金魚、小鴨)你們喜歡嗎?就請它們和我們一起來參觀光明小學吧!(顯示主題圖)
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圖形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閃動圖形)這些圖形把我們的校園裝點得真美!其中像長方形、正方形、自動門上的形狀(平行四邊形)、橘黃色(菱形)地磚的形狀、足球場上攔網架上的形狀(直角梯形)都叫四邊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四邊形。
(板書課題:四邊形)
二.主動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
現在請各小組打開信封,看看老師送給你們的禮物。(信封:例1、例2中的圖形)你們能從這么多的圖形中找出四邊形嗎?給四邊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學生動手找出、涂色、相互評價,匯報顯示)
四邊形 其他圖形
為什么這八個圖形是四邊形?它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在小組里說一說。(小組討論、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