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路線圖》教學反思和聽課反思
聽《認識路線》一課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數學的知識,思維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講解去獲取”。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發展,主要體現在為學生創設激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為了充分體現新教學思想,老師給學生創設了小明想為住院的媽媽去商店買東西的情境,急需大家幫助的情境,學生學習興趣很高,也表現出他們樂于助人的好品質。又通過同伴表演問路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主動去認識行走路線圖,并充分自由的去表達自己的見解。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于學生經驗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面對同一個圖形也會有不同的表達。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這節課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如:幫淘氣制定去動物園的路線,讓學生設計合理的行走路線,只要自己認為合理,有他的理由,就要給予肯定,但是,老師還請同學比較哪種方案好?好在哪?這樣使學生知道在數學學習中,什么是最優化的方案。在教學中,學生質疑和創新的欲望不高,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加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認識路線很準確,但在完成開放性作業時,卻出現了不少問題,以后要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很好的把數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體會數學源于生活,也為生活服務。
認識《認識路線》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八個方位之后,結合這些方位再認識簡單的路線圖,并會用方位詞描述行走路線。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要從兒童的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更好地理解數學,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的思維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認識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因此,本節課,李老師就是以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現象作為導入,將數學與生活自然地聯系起來。
但是在教學中,學生質疑和創新的欲望不高,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加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認識路線很準確,但在完成開放性作業時,卻出現了不少問題,以后要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很好的把數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體會數學源于生活,也為生活服務。
聽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進行描述行走的路線。
但“認識路線”這節課,總也感覺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由于怕教學時間不夠,所以,如“自己設計一條合理的參觀路線”的路線圖。盡管學生都有去完成,但只讓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在班級展示,卻沒有讓學生交流“參觀”的路線如何走。這是本節課上的一個遺憾。
總之,要上好一節課,除了要認真按課標要求,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根據課上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反應等,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手段,才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讓學生學會、學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