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邊有多長》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精選4篇)
《花邊有多長》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篇1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3能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材分析
“花邊有多長”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了解了長方形特點,學會了測量,了解了一些測量單位,并對周長已有了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旨在讓學生計算花邊有多長的同時,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選擇較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也是今后學習計算其他圖形周長的基礎。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處于城鄉結合的地帶,全班56名學生,有三分之一來自農村,三分之二來自城市。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生在學習基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兩年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合作交流的能力,對長方形、周長等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學中應該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不同的認識水平下共同進步。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再過幾天學校就要舉行布置教室的展覽活動,看一看我們的這塊黑板該怎么裝扮一下呢?
生1:可以把黑板好好刷一遍。
生2:可以在黑板上畫上美麗的圖案。
生3:可以給黑板貼上花邊。
師:同學們的主意都不錯,如果我們要給黑板貼上花邊,那要準備多長的花邊呢?
生:可以先量一量黑板的周長。
(讓學生討論如何量黑板的周長。)
(二)探究新知
師:誰能說一說你打算怎么量?
生1:可以用皮尺繞黑板一圈看看有多長。
生2:可以用米尺把黑板的四條邊量出來,然后加起來就是周長。
生3:我考慮不用四條邊都量,黑板是一個長方形,我們只要量出它的長和寬就可以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同學們真是聰明,那現在各組商量一下怎么量,派兩名同學上講臺量一量,然后把黑板的周長計算出來。
(學生量的量,算的算,大多數學生都已算出結果。)
師:現在哪一組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生1:我們組量的黑板長是350厘米,寬是125厘米。我們是把四條邊加起來計算的,350+125+350+125=950(厘米)。
生2:我們組量出黑板的長是35分米,寬是12分米。我們是把2個長和2個寬加起來計算的,35×2+12×2=94(分米)。
生3:我們量出黑板的長是35分米,寬是13分米。算法和上面的一組一樣,35×2+13×2=96(分米)。
生4:我們量的結果和上一組一樣,但計算方法不一樣,我們是先把一個長和一個寬加起來,再乘2計算的,(35+13)×2=96(分米)……
師:剛才同學們測量出的數據不一樣,但很接近,說明我們測量有一定誤差,這是允許的。同學們的計算方法也很多,都是正確的。那同學們商量一下你喜歡哪一種方法?
(學生們在小組開始討論幾種方法。)
師:誰愿意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方法?
生:我喜歡生4的方法,計算起來方便,兩步就可以算出來。
生:我喜歡生3的方法,看起來容易理解,容易計算。
師:通過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喜歡用生3的方法,有的同學喜歡用生4的方法。你們能用喜歡的方法計算出你們課桌的周長嗎?
(三)運用提高
(學生同桌合作,先測量,再計算。教師巡視,同時給學生指導。)
師:誰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結果?
(學生匯報,全班進行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用了哪種方法,與同桌交流一下,看看現在自己喜歡哪種方法?
(學生互相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
1出示課件,小白兔與小黑兔比賽的動畫場面,兩只兔子爭論都說自己跑的路程多,請學生給評一評。
2讓學生完成教科書47頁“做一做”。
求下面長方形的周長,看一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五)小結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體現新課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從現實生活出發,力求使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2注重體現學生的合作交流,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小組合作,同桌合作,使學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決問題,提高認識。
3注重算法的多樣化與思維的靈活性,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在探索體驗中學習,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斷發展。
本節課不足之處是,由于放手讓學生進行測量,學生不能很好地明確任務,出現了多次上黑板測量的現象,耽誤了一些時間。也由于時間的關系,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哪一種方法最簡便,有盲從的現象。
六、案例點評
本課教學努力體現了《標準》倡導的理念“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節課教學設計自然、銜接連貫,其最大的特點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了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較強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培養綜合學習能力。
點評人:耿斌(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教研室)
七、編者點評
本節課的可取之處就在于情境創設以后,學生圍繞“黑板一周的長度是多少”這一問題,動手測量、計算、交流、分析,這樣教學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王老師在教學反思中提到由于時間的關系,一部分學生沒有體會到計算周長哪種方法更簡便,認為是遺憾之處。編者以為這是正常的,應允許部分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
《花邊有多長》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篇2
《花邊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重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算理,掌握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節課教學流程清晰自然、銜接連貫,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了開放性、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學習數學,理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1、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從現實生活出發,力求使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課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以下問題情境:元旦就要到了,淘氣和笑笑的任務是布置、美化黑板。通過商量,他們準備在黑板上寫上漂亮的字,畫上美麗的畫,還想把黑板圍上一圈花邊,淘氣馬上就跑到超市去買花邊,可到了超市一看,花邊有好幾種規格,淘氣這才想起來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電話問笑笑,笑笑告訴他:黑板長34 分米,寬12分米,花邊到底要多長你自己算算吧。淘氣愣住了,花邊到底有多長?(師板書:花邊有多長)你們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嗎?情境創設以后,學生圍繞“黑板一周的長度是多少”這一問題,先估計,再動手測量、計算、交流、分析,這樣教學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與思維的靈活性,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在探索體驗中學習,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斷發展。
學生個體在獨立探究中,應該允許他們對數學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張揚學生的思維個性。如在探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是“長+寬+長+寬”,有的是“長+長+寬+寬”,有的是“2長+2寬”,還有的是“(長+寬)×2”。以上多種思路的思維水平不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的,算法與解題思路多樣化之后,要進行意義的協商,引導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比如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在不同的學生發表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實物(黑板)進行講解、借助課件進行演示這樣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分析、理解各種思路;接著我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最簡便,為什么?最后我對思路繁瑣和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盡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這樣做,創造了意義協商的機會,從而盡量達成共同的理解,這比停留于原有的個人解決方法更好。在適當的練習之后,周長公式的適時給出,也是對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的一個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數學的簡潔性和形式的美。
3、書上的題目數量少、形式單調,所以我就自己設計了一些拓展性的練習,以便學生學有所用。從課堂實際來看,學生確實完成了學習任務,也達到了要求,效果好。
不足之處:學生進行估計、測量、計算之后,沒有及時利用計算
《花邊有多長》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篇3
本課時是從周長概念的歸納,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歸納,再到課末的匯報小結,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新知、理解運用的過程,而教師自始至終只是充當著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們去探究知識。這樣的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合作意識。
學生個體在獨立探究中,應該允許他們對數學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張揚學生的思維個性。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地張揚學生思維的個性,致使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們在探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不同水平的學生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是“長+寬+長+寬”,有的是“長+長+寬+寬”,有的是“2長+2寬”,還有的是“(長+寬)×2”。以上多種思路的思維水平不是在同一個層面上的,我們是不是任由學生的喜好讓思維“維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這節課的重點是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我首先設計了一個情境。要開班隊會,讓同學們裝飾一下教室,為了使黑板看起來更漂亮,問問學生有什么好的建議,引出給黑板的周圍鑲上一個花邊會更漂亮些,問題是這個花邊要做多長呢?由此引出黑板的周長,于是量黑板的長和寬,然后通過小組學習、討論與交流,探索計算方法。在小組中,學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向同伴解釋,幫助他們澄清自己的理解,通過談話和傾聽來重構自己的觀點,在聽取同伴解釋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建構進行反思整理,在腦海里形成一種公認可行的辦法。像上面的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在不同的學生發表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后,我采用了這樣的方法:先統計了班上哪種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分析、理解各種思路;接著我讓學生討論你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同時我統計了班上喜歡哪種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簡潔?總結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長+寬)×2,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最后我對思路繁瑣和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盡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這樣做,創造了意義協商的機會,從而盡量達成共同的理解,這比停留于原有的個人解決方法更好。在適當的練習之后,周長公式的適時給出,也是對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的一個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數學的簡潔性和形式的美。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學生靈銳的思維給我心靈上的碰撞。
《花邊有多長》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篇4
《花邊有多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58頁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重點是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能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為了體現新課標理念,并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本節課努力構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樣的學習模式,整個教學流程清晰自然,銜接連貫,其特點主要有。
1.創設鮮活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的學習聯系生活
今天上課的主題是“花邊有多長”,從課題來看是很難確定具體的學習內容,所以開課時首先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中的問題,那就在課題“花邊有多長”的下面直接揭示長方形的周長,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先學后教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長方形周長的多種算法基礎上,再進行反饋交流,最后進行算法的優化,因為算法的優化是建立在學生自主練習以后去體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從現實生活出發,力求使課堂教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體驗學習的過程,學會學習的方法。課堂最后還留出十多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作業、自主學習。
3.注重目標的實現
書上的練習只有兩個小題,只是運用長方形的周長公式直接求出長方形圖形的周長,這樣的練習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就自己設計了一些練習,來保證學生練習的時間和練習的效率。練習有梯度,第一組練習是基礎題,運用公式直接解決問題,其它都是要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上完這節課后,我發現自己有兩個地方做得不足。
1.小組討論的內容有點偏離了教學重點,本節課小組討論的內容是“你認為哪種算法最簡便”,所以應把小組討論的內容放在用多種算法求出花邊的長度,然后把自己的多種算法在小組中交流,比一比誰的算法多。
2.在學生總結出求長方形周長的簡便算法后,老師忘記了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為什么最簡便,應讓學生說一說認為最簡便的理由,讓學生進一步體會。
總之,通過這節課是教學,讓我得到了鍛煉,并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學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