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案例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疑問是創新思維的前奏。教學本課,我以學生的疑問入手。以斧頭為線索,展開了斧頭對小村莊做出了貢獻還是危害地討論。這種學習方式很特別,孩子們興趣很濃。討論的結果有兩種意見。然后安排孩子去文中找一找斧頭對小村莊的貢獻的句子和危害的句子。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斧頭對小村莊的貢獻和危害。
1、學生匯報斧頭對小村莊的貢獻的句子:
1)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坡上去,把樹一棵棵砍下來。
2)樹木變成了各家各戶一間間、一棟棟的房子,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各種各樣的工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中。
3)、不管怎樣,河坡上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
2、找一找斧頭對小村莊的危害的句子。
1)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
3)不知過了多少年……
4)什么都沒有了——)
全文以斧頭為線索,通過斧頭對小村莊的貢獻以及對小村莊的危害的對比,逐句交流,體會斧頭對小村莊的貢獻是表面上的,危害是毀滅性的。從而認識到斧頭只是工具,只是幫兇。真正的兇手是人,是人對大自然的破壞。
二、匯報交流、真情表達——我會說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于是我教給學生另一種獲得知識的方法——到課外去查找資料。“除了亂砍濫伐,你還見過哪些破壞環境的不文明行為或現象呢?你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嗎?”請男生組成藍天隊、女生組成綠水隊展開搜索競賽,也可以用筆寫寫心中的所思所想,寫下自己的氣憤、呼吁或建議等。
1、找一找我們身邊破壞環境的現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寫一寫心中的所思所想。
學生搜集到的材料:我國的被調查者對國內目前的環境狀況的評價是15個國家中最差的,其中最為突出的環境問 題是飲用水源的污染以及大量農田被侵蝕。
北京距離沙漠只有70公里。
由于森林的減少,將有45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
本世紀以來,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圍日益擴大,酸度也在不斷增加,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 國家,其中包括我國在內,酸雨都將日益嚴重。
世界森林面積急劇減少,近200年來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毀壞,進入80年代,每年砍伐森林15萬平方千米,熱帶雨林每年消失11萬平方千米、土壤侵蝕嚴重、物種資源減少、水資源匱乏(世界上有80個國家,20億人口在缺水的邊緣)、礦產資源枯竭等等。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不知不覺地經歷了從學到做、從讀到寫、從課本
到實踐的語文學習過程。
三、教學后的反思:
這節課是我比較滿意的一節課,教學時我以斧頭為線索。通過斧頭對小村莊的貢獻及危害的對比,使學生明白了亂砍濫伐的危害是重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課上搜集的資料。如“北京距離沙漠只有70公里”。“由于森林的減少,將有45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對學生的觸及很大。課結束時,我總結:“小朋友們,地球家園萬物生,人類生存賴環境。自然生態有規律,開發利用要平衡。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綠色家園,共創美好未來。”沒想到,我這幾句簡單的話,引發了孩子的一個大舉動。下課以后,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拿著撮子跑出了班級。當時我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當我再回到班級的時候,發現撮子里滿滿的,都是孩子從操場上撿來的垃圾。當時,我的眼淚就含在我的眼圈里,心里莫名的激動。我為有這樣一群孩子而感到驕傲。他們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保護環境絕對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