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案例
一:教學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座座高樓挺拔而起、使用一次性衛生筷等都被人們認為這是文明和進步的標志。但我國森林的覆蓋率很低。1949年時為7.5%。1991年為13.4%,現在約為13.94%,與全球平均水平31.4%相差還是很大的,要是再不珍惜森林的話,中國的國土將有一半的地區有變為沙漠的危險。由此看來我國的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艱巨而緊迫的任務。目前人們對環保的認識依然停留在保護自我利益基礎上,尚未上升到一種理性的自覺的層次。在當今社會,環保意識是人們目前所缺少的,這對社會環境帶來極大危害。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10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精讀課文就是通過寫一個小村莊的人們無節制地亂砍濫伐樹木,周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后受到了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誡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由此可以看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讓學生知道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要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從小善待生存環境、保護大自然的意識。下面就是筆者設計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第二課時的教學案例
二、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三部分;
(一)、課前準備性學習
1、課前,組織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收集圖片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2、了解亂砍伐樹木的危害性。
3、帶領學生留心觀察社會上亂砍樹木,任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
(二)、師生互動
1、復習檢查。
師:課文講了一個小村莊的什么故事?
生:…… 2、再讀課文。
師:你對課文哪個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說一說嗎?
學生交流。
3、把握重點,理解課文:
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感受,篩選出重點句子。出示:“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
(1)、生讀句子,聯系全文,自由質疑。師生梳理出主要問題。
(2)、聯系上下文解疑。
師:“什么都沒有了”指的是哪些東西沒有了?
生:有美麗的村莊,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頭得到的東西。
……
師:你能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個小村莊是怎樣美麗嗎?
學生交流。
師:課件演示。“美麗的村莊”,
師:指導朗讀第一段。
師: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沒有了”?
生:結合上下文討論,探究,談出自己的觀點。
師:出示練習,思考:誰家想做( ),就拎起斧頭到山坡上( )。
生:練習,讀課文相關部分。
4、前后聯系,探理激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