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案例
教學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有了不一樣的改變,使用一次性筷子更變成了一種潮流,但是誰又能想到,世界上的樹木正在以你無法想象的速度不斷減少,據“2001年世界森林狀況”的報告說,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平均每年減少的天然森林面積達1610萬公頃,年遞減0.4%,其中1520萬公頃是在熱帶國家,年遞減0.8%。由于亂砍濫伐等人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積在1990年-2000年的十年間每年平均減少940萬公頃。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積已經下降到38.7億公頃,占地球表面積的30%,相當于人均0.6公頃。在過去的十年間,全世界森林自然增長及植樹面積每年僅為520萬公頃,而森林砍伐面積卻高達1460萬公頃,出現嚴重的“入不敷出”。在當今社會,什么物質都不缺,缺的就只是人們的環境意識。
教學設計理念:
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從視覺中感知人類美好和諧的家園是那么的脆弱,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提高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課文,知道珍愛生命和破壞自然的嚴重后果。
教學對象分析:
對于生活在農村的的小學生,從小環保意識淡薄,亂丟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環保教育迫在眉睫。班級中普遍朗讀水平較差,思維不夠活躍,有十幾個學生表達能力突出,回答問題積極。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隱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環境與人類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人們不保護環境,最終將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通過小村莊的前后對比,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要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他們從小熱愛大自然、從小善待生存環境、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目標:
1.會認九個生字,會寫13個字,正確書寫“裸露、郁郁蔥蔥、湛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濫砍伐樹木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1、山谷中,有這樣一個村莊,請同學們看看,它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圖片出示: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鳥鳴、流水、花香)
2、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體會小村莊的環境之美。
3、今天,我們就要讀一讀這個小村莊的故事
板書課題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2.交流一下你感興趣的問題。
3.小組匯報學習成果。
4.提問促讀:a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一聽?
b小山村發生了哪些變化?
三、整體感悟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2.欣賞思考:a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b你想說些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4.探究學習
a美麗的小山村原來是什么樣的?
a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b找出相關的內容讀一讀。
b裸露的土地你見過嗎?出示大的插圖
c為什么樹木會不斷的減少?
a指名回答
b討論:人們亂砍濫伐的行為。
d為什么小山村消失了呢?
a搶答(學生回答)
b師生探討得出:人們肆意地破壞環境,亂砍濫伐,破壞生態平衡,使裸露地土地失去了防洪能力。
c滲透環境教育(課堂練習)、
師述:同學們,小山村的人們只顧眼前的利益,落下這樣的結局,你滿意嗎?想一想:你有什么話要對小山村的人們說呢?
d討論,自主上臺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