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案例和自我診斷
這是在我校開展“同課異構”校本教研活動中,我上的一節公開課案例,其中我校先后有四位老師講了這節課,相比較而言,我講的還算可以,并且也簡單地作了自我診斷。希望瀏覽了它的老師們,給我提一些建議!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讀中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形象。
2、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村莊消失的原因,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其中表達的效果。
3、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
(三)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本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準備帶你們去一個地方,看。ǔ鍪菊n文插圖)同學們,想不想去呀?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到這個小村莊看看吧!板書:7、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學生齊讀)
1、師:復習生詞:(屏幕出示:咆哮、裸露、郁郁蔥蔥……)學生開火車領讀,師相機強調“蔥”注意斜點及“露”讀音,“咆哮”通過偏旁理解詞意)
2、學生根據自己喜歡方式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指答。(師提示總結中心的方法。誰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
4、學生按開火車方式,再次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做標記,準備給朗讀的同學做評價。
5、師生評價。
6、根據以上同學的評價再次朗讀課文,同時把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需要積累的詞語作出標記,并在一旁作批注。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原因或讀書的收獲。
7、學生暢談收獲。
二、凸現矛盾,提出問題:
1、師:現在讓我們再回到本課的話題,一個曾經天藍、水清、樹木郁郁的小村莊,為什么消失了呢?是因為(生:村民不斷地砍伐樹木),那么村民是怎樣砍伐樹木的?他們把砍倒的樹木用來做了什么?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
2、小組交流。
3、匯報(屏幕出示相關的句子)
句一: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一棵一棵砍下來。
師:你從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什么?(點撥:“誰家”“拎”做動作,說明了什么?村民砍樹很隨意;一棵一棵感受到樹木在慢慢的減少)
師:是一兩戶人家去砍樹嗎?(不是)那有多少?(很多)你從哪里知道的?(誰家、誰家)張家想蓋房,李家想蓋房,王家想造犁,孫家想造犁,就……(學生接讀)。
師:僅僅就是蓋房,造犁要用到樹嗎,村民在什么情況下也會想到去山上砍樹呢?(說話訓練)村民如此隨意去砍樹,即使山上的樹再多,也總有一天會被村民砍光、用光。
師:你從一棵一棵感受到什么?(樹木在慢慢的減少)你能讀出這種感受嗎?學生練讀、指讀。
句二: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師:無知的村民,用他們手中那把鋒利的斧頭,任意的、隨心所欲、不顧后果地砍下一棵棵樹,這些樹被村民搬回到村里,都變成了什么(學生回答后再出示課件)
師:仔細讀,想想你從句子中明白了什么?(村民砍了很多樹)你從哪些地方明白的,能告訴大家嗎?(一棟棟、各式各樣、應有盡有、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