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文本細讀
一、文體特點: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一篇蘊含深刻哲理的記敘文。課文講述了一個小村莊變遷的故事。第1節介紹了村莊早先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村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森林。第2—4節具體敘述了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人們靠著手頭鋒利的斧頭,將樹木一棵棵砍下來,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工具,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由于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終于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卷走了。課文的最后一節只有一句話,揭示了生活在村莊里的人們亂砍濫伐的錯誤行為的嚴重后果——不愛護自然資源,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本文呼吁人們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二、結構特點: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小山村的變遷,這是本文的一條明線:從早先是美麗的村莊,到不知什么時候起,小村莊發生變化。接著,一年年一代代繼續發生著變化,再到不知過了多少年,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小村莊的悲慘遭遇,到最終小村莊的悲慘結局。逐字逐句進入文本,我的目光聚焦到了“斧頭”上——“鋒利的斧頭”。文本中,開頭、中間、結尾三處提到了“斧頭”,請看: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家家有了鋒利的斧頭。
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
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
故事就從“擁有斧頭”開始,以“斧頭消失”結束。作為古代砍伐的最重要工具——斧頭,它的反復出現是別有用意的。“鋒利的斧頭”代表著人們對樹木森林無情的、殘酷的破壞。“鋒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這種破壞的殘酷和無情。說到底,文本就是以“鋒利的斧頭”為暗線,向我們展示了小村莊由美麗走向毀滅的過程。這樣看來,是“斧頭”毀滅了一切。那么,是否可以說,“斧頭”就是造成美麗的小村莊消失的罪魁禍首呢?不然,無知的村民才是千古罪人!“斧頭”,充其量只是那些無知的人們的一種象征。
三、語言特點: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運用排比、擬人等手法,在平實的故事敘述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是本文的主要特點。
1、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的語言:
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蔥郁的森林,清澈的河水,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一切是多么得美好。寥寥一句話,不足30字,把小村莊村前、村后、上空、地上的風景活化成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都說“語言是有靈性的”。讀著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河底的沙石、水中擺尾的魚兒、綠樹紅花的倒影,聽到了松濤陣陣、流水潺潺,聞到了甜甜的香味……
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可是,那個小村莊卻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這段文字是揪心的,但是,這樣的結局恐怕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生活,他們在砍伐樹木中獲得享受。先前的“日子過得還都不錯”和這兒“那個小村莊卻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處”形成鮮明的對比。“沒喘氣兒”擬人修辭,生動地再現了雨下了整整五天五夜的情境,沒有停歇。一個“卷”字,不僅體現洪水之肆虐,更充分說明了破壞自然環境,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因為,“多少年,多少代”啊,人們的觀念依舊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依舊這樣繼續,每一輩人都將樹木變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禾。警鐘長鳴的“裸露”一詞在這里沒有再出現,我想,“裸露”這個詞用在這里已經太蒼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