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文本細讀
2、精準、恰當的語言:
“早先有過”這四個字躍入我的眼簾。“早先有過”可以解釋為“很早以前曾經有過”,四個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這一切美好的東西早已經是過去式,現在沒有了。原來,天藍水清,卻是永遠的回憶。一種淡淡的哀傷涌上心頭: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竟然是一段悲涼的懷念。
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蓋房、造犁”,說明村民利用斧頭砍伐樹木對自己的家園進行了改造。改造家園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節制。我們可以想象,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人們砍樹造了很多東西:門窗、桌椅、床榻、生產工具……大凡人,欲望總是無窮的。人們知道通過伐樹能改善生活,當然趨之若鶩。“誰”是疑問代詞,但是,它在這里是“任指”,張三、李四,村長、老百姓,男人、女人……只要有需要,誰都可以砍樹,沒有例外。從“誰”字中,也看出村莊里家家戶戶都開始用上了斧頭。兩個“誰”字連用,更表明村里的人們沒有任何約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樹非常隨便。村民的隨心所欲更表現在一個“拎”字上。從字面上看,“拎”與“拿、帶”相一致,但為什么不可以換成后兩者呢?顯然,一個“拎”字表達了人們非常隨意的心態,它把人們那種把砍樹沒當作一回事的心態淋漓盡致地勾畫了出來。表達這種隨意心態的還有“一棵一棵”,這“一棵一棵”表示的是不確定數目,既然是不確定,也就突出了人們沒有將砍樹當作一回事。有改造家園的需要,有無人約束的自由,更有隨心所欲的理由,理所當然的,森林遭到過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個前提,森林被破壞也就順理成章了。一個“砍”字,高度概括了小村莊消失的根本原因——亂砍濫伐。
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這句話,其實是對當時情況的實實在在的說明。我試著去掉其中的這個“還”字,卻發現意味大不相同。“日子過得還都不錯”,一個“還”字表達出了非常勉強的味道,實際上是對人們行為的否定——靠著斧頭亂砍濫伐換來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好日子”還能過多久?
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一個破折號不僅補充說明了失去了什么,還強調了失去的原因,歸結到一點就是人類的愚昧無知造成了“什么都沒有了”的后果。“一切”都沒有了!所有通過砍伐樹木所獲得的一切:房子、家具、工具、柴禾,甚至因樹木森林得以一代代存活的生命!我們不得不為小村莊的命運唏噓不已。“什么”,這里不是用來提問,而是用以“任指”。一個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詞語“什么”的運用,突出亂砍濫伐樹木所引發的慘重后果,同時也襯托出災害的無情——人類如果不珍惜熱愛自然,自然會對人類進行殘酷的懲罰!
3、排比句式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