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賬單》課堂觀察
片段二:
教師出示兩份賬單,分別點學生讀出內容。
師:看著這兩份賬單,說說它們有什么區別?
生:錢數不同,彼得的賬單里開出的是60芬尼,而媽媽的賬單里開出的是0芬尼。
生:彼得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少,而媽媽為彼得做的很多。
師:媽媽還會為彼得做些什么呢?(出示練習題)
1、每一天,媽媽都會把彼得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的;每一天,媽媽( )。
2、犯錯時,媽媽會耐心地教育彼得,( )時,媽媽( )。
學生口頭反饋練習題。
師:如果請你來衡量媽媽為彼得的付出,你認為應該是多少錢?對比兩份賬單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
師:彼得看到媽媽的賬單,心里會怎么想?課文中用了哪一個詞語形容了他的心理?
生:彼得感到很慚愧,很后悔開出這份賬單!靶呃⑷f分”表現出了他的心理。
師:那么這一段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學生自由讀后教師再點讀。
師:現在看到彼得的舉動,你對他會有怎樣的評價?
生:他很懂事,知錯就該。
師: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點答后師總結全文。
診斷:同樣的,對于該片段的教學,教師也意識到了要調動學生日常生活的積累,但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學生內心的情感沒有得到深度的激發,缺乏升華的過程,沒有形成高潮。最后一自然段的處理不錯,事情因彼得而起,當然結果彼得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要引導學生體會清楚。如果能再由彼得拓展到“我們”,由彼得的媽媽延伸到天下所有的母親是不是更在情理之中呢?
片段三:
師出示兩份賬單,分別由男女生讀出內容。然后請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自由討論:
金額對比:( )多( 。┥;勞動量對比:( )多
( )少;時間長短對比:( )多( )少。
結論:( )為( )彼得付出( )而回報金額( )。
( )為( )做事( )而回報金額( )。
學生通過討論完成了練習。
師:你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媽媽為彼得還做了哪些事?
生:洗衣服、疊被子……
師:如果用錢來計算,該付多少報酬呢?
生:我認為應該是無價的。
師:你們認為課文中的媽媽是位怎樣的媽媽?
生:無私、慈愛的媽媽。
媽媽的這份賬單是怎樣的?
生:令人感動的。
師:這是一份愛的賬單,彼得看到這份賬單,他是怎樣做的呢?請你在文中找出來。
生找到后反饋。
師出示課堂練習。
他讀著讀著,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誕節,媽媽( );想起了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媽媽( ),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錯,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