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賬單》課堂觀察
師:想到了這些,彼得最后是怎么做的?哪些詞語能表現出他的心理?
生:他又把錢偷偷地塞到媽媽的口袋里了。
生:“羞愧萬分”“怦怦直跳”“小心翼翼”可以表現出他當時的心理。
師:想想看,彼得此時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
生:媽媽,我錯了。
師:你想對彼得或者媽媽說什么呢?
師出示:我想對彼得說( )
我想對彼得的媽媽說( )。
我想對自己說( )。
我想對自己的媽媽說( )。
師總結全文后出示詩歌《媽媽的愛》,全體朗讀。
診斷:整體上感覺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還是動了不少腦筋的。如:看到兩份賬單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提示的問題進行討論,還有末尾的拓展練習“你想對彼得或者媽媽說些什么呢”,以及全體詩朗誦,可以看出教師的目的性很強,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在實際的教學中顯得有些生硬,缺少自然流暢的感覺,這與教者本身的情感狀態沒有融入其中也有一定的關系。
在首輪課堂觀察后,我們通過分析比較,針對以上三個片段的亮點及不足,在教學重點部分時做了修改,于是有了第二輪的課堂觀察。
片段四:(集中診斷后)
師:從同學們的敘述中,我聽到你們多次提到這兩份賬單,也對它充滿了興趣,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出示彼得的賬單)
師:我們先來看看彼得的賬單,誰來說說他為什么想到開一份這樣的賬單給媽媽?
生:因為他們是商人家庭,從小看著他的父母給許多人開了很多賬單。
生:他經常幫父母做事,所以具有一定的經濟頭腦。
師:我們來看看他的賬單上有些什么內容呢?點學生讀。
師:媽媽看到這份賬單怎么做的?
生:什么都沒有說,付了60芬尼的報酬給彼得,同時也給彼得開了一份賬單。
師:看到媽媽付的60芬尼,彼得感到?(生回應“如愿以償”。)
這個詞怎么理解?(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實現了愿望)
師:與此同時,彼得還發現了媽媽給他開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又是怎樣的呢?點學生讀出內容。
師:你發現這兩份賬單有什么不一樣?同桌互相討論。
生從金錢,時間,所做事情的多少來說明不同。
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后問:如果要你把母親的這份賬單列詳細點,你還可以加些什么呢?(提示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思考。)
生說到了衣、食、起居、身體、學習等方面媽媽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
師:母親永遠是那樣慈愛,為我們做那么多的事情,如果用金錢來計算的話,該是多少芬尼呢?
生紛紛說道:是無價的,不可衡量的。
師:可是媽媽的賬單上卻只寫著0芬尼,這是為什么?
生:是為了教育彼得,付出不一定就要回報。
師:你認為文中的媽媽是怎樣的人?(無私)
這份賬單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母愛的偉大)
師:同學們現在再來看看0 > 60這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你認為它里面蘊含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這里的0就是媽媽賬單里列的0芬尼,60就是彼得開給媽媽的賬單里所要的報酬60芬尼。
生:媽媽對彼得付出的愛太多太多,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它是無價的,遠遠地多于彼得為父母所做的事情,所以0 > 60,我認為這個算式是成立的,我們不能用數學知識來判斷這個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