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賬單》教學案例
3、課文介紹了兩份賬單,為什么用〈媽媽的賬單〉做題目?板書:媽媽的
因為這不是一份普通的賬單,而是包含著教育技巧和愛的表達的賬單,在這份賬單里我們看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板畫愛心)
(六):布置作業
1、自主設計作業。學了課文后,你想給自己布置什么作業?(教師隨機點撥,引導學生抒發真實的感受)
2、教師小結:同學們的作業都很實在,很孝順,也很感人。老師只想給你們的溫馨作業前加上一個表示時間的詞,那就是一輩子。
板書設計:
媽媽的
媽媽的 賬 單 彼得
無私 如愿以償
無價 的 愛
無聲 羞愧萬分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賬單”一詞,以文本為依托,聯系學生的實際,通過讓學生“寫賬單”、“品賬單”、“留賬單”,激活學生的生活記憶,喚醒學生的真實體驗,使他們親歷過程,在感悟文本內容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引導,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寫賬單——牽動學生情
在導課環節,從賬單入手,通過對“賬”這個形聲字構字規律的分析和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學生很自然地,淺顯易懂地理解了“賬單”的含義,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接著讓學生讀彼得的賬單,感受到彼得確實為家人做了許多事,得到適當的報酬也是無可厚非的。既而聯系自己的實際,寫一份賬單,使學生對賬單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為父母勞動所應當得到的報酬。有些孩子還寫出了幾元幾角,流露出了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他們覺得自己勞動得到的報酬是理所當然的事。這里,我自認設計巧妙的是,當學生寫好賬單的時候,我并沒有直接組織學生交流,而是讓學生先把賬單放起來。這樣設計,一方面為后面的教學環節的安排埋下伏筆;另一方面,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和感悟,自己去醒悟、明白事理,認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變教師被動的道德標準灌輸為學生主動的道德行為轉變,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
二、品賬單——體味作者情
“媽媽的賬單”語言淺顯,意思明白,文字雖無難懂之處,但蘊涵深刻的意義,如何讓學生感悟母愛的無私、無價,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彌足珍貴而不求回報的呢?于是我設計了先出示只有款項,沒有價錢的媽媽賬單,讓學生來估價,學生通過估價,加價,理解到媽媽的愛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是無價的。在學生領會到母愛的無價后,再出示媽媽給自己的付出定的價錢,0分尼,這時再讓學生進行解讀,使學生感受到:看起來什么都沒有的“0”卻包含著寬廣的、無私的母愛,對文本的研讀也更加深入。同時將朗讀貫穿其中,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來朗讀“媽媽的賬單”。此時如公式般枯燥無味的“賬單”。在學生的眼里,已變成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孩子們用最動聽的聲音,或中或輕,或揚或抑,或高亢激昂,或低沉舒緩,或笑意盈盈,或淚光閃閃,把藏在“賬單” 背后的偉大的母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