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第二課時說課稿
★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
①聲音真的能碰到藍天,伸手真的能摸到藍天嗎?在拉薩,為什么說話的聲音可以碰到藍天,伸手可以摸到藍天呢? 這使我想起了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想起了寇準《詠華山》中的“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② “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
“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好像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好像能摸到藍天。”
a讀一讀,比較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b小結:(結合照片)我們南京的平均海拔是8.9米而拉薩位于海拔3658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近,觸手可及,這里的一切都被湛藍所包容、所浸潤。人們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從海拔高度上說,這里才是真正的人間天堂,沒有污染,沒有噪音,生活在拉薩,生活在西藏,就是生活在天堂。誰能把這種奇妙的感覺讀出來?
【這一環節先讓孩子通過閱讀真切感受到拉薩的天空很近,同時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然后通過練習學過的古詩加深體驗,最后通過數字比較進一步感受到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近,觸手可及。】
③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
a引導理解“掬” ——“掬”是什么動作?我們總是掬水洗臉,拉薩人真的每天掬藍天洗臉嗎?既然不是真的,那“這話”妙在哪兒?【可以理解為兩點:第一,寫出了拉薩的海拔很高,天離人們很近;第二,藍天如水。】
b【由此看來,拉薩的天空可不單單是美,而且還很奇妙】難怪人們要說這話真是——“太妙了”!誰能把這么奇妙的感覺告訴大家?
【課標對第二學段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這一環節通過對“掬”字的討論,感悟“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妙”的真諦。只有把握標準,將教學目標立足學生的語文學習,立足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問才有“效”可言。】
★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①比較“純凈”“明潔”帶給你哪兩種不同的感受?
【引導學生看圖體會這對近義詞,類似的近義詞在這句話中你還能找到哪些?通過近義詞理解“映襯”“越發”】
②通過男女生對讀,體會在節奏上還有整齊對仗的美——“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過渡:多么美的色彩呀——藍、白、綠,相互映襯,藍的更藍,白的更白,綠的更綠,誰能把這獨特的美麗畫卷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呢?
③這么美的天空,這么美的語言,我們能不能把它存在自己的腦海中呢?試著背一背。
【有效的問應該把握最佳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讓學生親歷探究體驗和成功的喜悅。學生比較“純凈”“明潔”兩種不同的感受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困難,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圖并根據近義詞的相互性去體會,同法理解“映襯”“越發”,同時以對讀的形式體會語言的節奏美,再有感情朗讀中形成整體的色彩美,最后誦讀于心,加強積累,因為對于這樣的美文,能否讀好背好是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