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實踐活動7
二、閱讀成語故事。1、看清題目要求。2、獨立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解決。3、再讀故事,熟悉故事的內容,試著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4、“同舟共濟”是什么意思?這個成語還可以怎么說?(擴大學生的語言和文化積累,激發學生關注成語故事形成的興趣,增加閱讀量。)三、口語交際。1、出示情景。(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2、你在平時或是電視上看到過類似的現象嗎?(作好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準備。)3、 那么你認為收養或者遺棄小動物對不對?(發表自己的看法。)4、觀點相同的分為一組,繼續討論,為什么。說出理由。5、匯報,教師指導學生把意思表達清楚。四、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五、作業:把“同舟共濟”這個成語故事講給別人聽。 第三課時 習作教學目標:1、根據“鷸和蚌發生爭執后,它們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了”,這一情景,鼓勵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練習描寫人物的語言,正確使用冒號和引號。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學重點:發揮想象,獨立完成習作。教學難點:描寫人物的語言,正確使用冒號和引號。教學過程:一、導入:前幾天我們學習的寓言二則中的“鷸蚌相爭”,當時就是因為它們兩個互不相讓,爭論不休,讓漁夫把它們兩個都捉去了。那么大家展開想象,它們當時要是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了呢?二、寫作。1、想象一下它們兩個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啟發想象。)2、獨立進行寫作。3、注意描寫人物語言時,冒號和引號的正確使用。三、作業:繼續完成習作。 第四課時 習作教學目標:1、個別指導特殊生,完成習作。2、選出優秀的作品講價,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冒號和引號。3、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學重點:指導、修改習作。教學難點:對個別生的啟發指導。教學過程:一、導入:上節課讓大家獨立進行寫作,部分學生思路沒有打開,希望能從寫的好的同學那里學到方法。二、出示例文。1、指名讀,評價。2、哪寫的好,值得學習?那么你的習作應該怎樣寫更好呢?(培養學生發現他人的優點,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3、匯報,說想法。4、教師指導:想象一定要合理,語句要通順,標點符號的使用要正確。5、獨立修改自己的習作。6、再讀自己的習作。三、作業:把自己的習作抄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