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數乘兩位數(估算)
一、設計理念
本課以學生的體驗為本,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技能。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根據比較、交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在比較、交流中,明確什么時候應估大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來取近似數。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60頁例5及“做一做”的教學。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學情與教材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而廣泛的應用,它有利于人們事先把握運算結果的范圍。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的這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后的進一步學習。第二學段要求“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因此,本節課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獨立估算,再讓學生多層次地交流,最后引導學生對比:“誰的估算好一些?為什么?”。這樣的逐步引導,讓學生參與親自體驗中,是學生學習估算最有效的途徑,也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1、秋天到了,我們四年級準備組織同學們去秋游,你們想去嗎?(想)
2、出示主題圖與題目 。
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輔導員王老師應該準備多少錢去買票?
(1)出示問題;看了題目,你想到什么?
(2)引導分析題意。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根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乘法算式,也有可能會想到“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的意思就是“大約需要準備多少錢買票”,覺得只需要估算出一個近似值就行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是數學課程注重的首要方面!币恍⿲<乙矊Υ俗髁撕芎玫脑徑狻R簿褪钦f,在學生面對一個實際問題,為了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需要計算時,他能否根據問題的情境合理地選擇估算、心算、筆算、計算器等方法進行計算,這是需要教師加以關注的。因此,在課一開始,當問題中不再出現“大約需要多少錢”這樣指向性很明顯的問題時,我提出:“看了題目,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們面對這一開放性的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一理解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時候用估算。)
3、列出算式,導入新課。
真好,大家都知道列式為49×104,要求出49×104的近似值。板書課題:三位數乘兩位數(估算)。
(二)引導探究,建立模型
〈一〉利用估算需要多少錢購票的問題,探究估算的方法。
1、獨立估算
請每個學生運用已有估算經驗獨自估算“49×104≈?”,并寫出估算過程。
(學情預設:對于估算“49×104≈”,學生存在著多種不同的估算方法,會有多種不同的估算結果,學生估算的方法及過程可能是:
(1)49×104≈5000元
49≈50
104≈100
50×100=5000元
應該準備5000元。
(2)49×104≈5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