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數乘兩位數(估算)
49×104=5096元
5096≈5100
應該準備5100元。
(3)49×104≈5500元
49≈50
104≈110元
應該準備5500元。
(4)49×104≈5200元
49≈50
50×104≈5200元
應該準備5200元。
(5)49×104≈4900元
104≈100
49×100≈4900元
應該準備4900元。
(6)49×104≈4000元
49≈40
104≈100
40×100=4000元
應該準備4000元。)
2、小組交流
(1)以前后桌的4位同學為一小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結果,并說明理由。
(2)各小組總結出本小組認為比較合適的一種或幾種估算方法,并做好記載。
(學情預設:在學生獨立估算后,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可能會否定其中幾種估算方法,而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這種否定不一定正確,但能反映學生真實的想法。)
3、全班交流
〈二〉利用對比,引導學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1、在以上幾種方法中,誰的估算好一些?為什么?
2、今天的估算方法與以往有什么不同?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說今天學的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也可能會說今天的估算在對兩個因數進行估算,什么時候應估大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設計意圖:學生在上一個環節中,不管是在小組里探討,還是在全班交流,都是從實際問題出發,認為估大了錢就夠,估小了錢就不夠,這種思考是低層次的思考,是需要提升的,因此當學生評價了每種方法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對比:一是組織學生將今天的幾種方法進行對比,學生會發現估大的幾種方法是合適的,估小的幾種方法是不合適的,然后再次對比,使多數學生形成共識,第三種方法更好一些,從而發現符合問題實際、接近準確結果、計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二是組織學生將今天的估算方法與以往的估算方法進行對比,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乘法估算,關鍵在于如何對兩個因數進行估算,什么時候應估大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三)實踐實用,深化認識。
1、課本第60頁“做一做”
(1)弄清題意,列出解答算式。
這里隱藏一個條件,全年即12個月。
(2)獨立估算,并寫出估算過程。
(3)反饋估算方法。
2、生活中的數學
(1)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的方法?
(2)師出示一組生活中的估算問題。
a、四年級共有學生103人,買一個計算器要58元,需要準備多少元?
b、小軍家每月平均用電127度,一年大約用電多少度?
c、希望小學做操,每行97人,站了110行,希望小學有多少人做操?
d、學校買1028套校服,每套59元,要準備多少錢?
要求:①列出乘法算式
②寫出估算過程
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答過程和結果。
(四)全課總結:
1、估算基本方法的內涵是:接近準確數(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一般用口算能得出結果。)
2、估算時關鍵在于如何對兩個因數進行估算,什么時候應估大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設計意圖: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即學生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在學生初步建立數學模型后,利用教材上的“做一做”,在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實踐應用中,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需要用到今天知識的問題,并且我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問題,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不僅鞏固學生建立的數學模型,而且使學生了解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