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數學第七冊《乘法》單元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探索與發現(三)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索的過程,發現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 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活動的探索過程與前面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建立模型。所以,教學的重點仍應放在探索過程的指導上。在出示情境圖時,可以先讓學生估一估貼了多少塊瓷磚,然后請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估計是否正確。學生在驗證的過程中,會發現不同方法的結果的一致性。那么這個發現是否適用于不同的數據呢?學生需要舉例來驗證。在驗證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生的舉例才能符合要求。學生在獨立的舉例后,全班可以開展交流,交流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交流學生的舉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對于運算律的價值,屬于通性通法,首要作用不在于簡算本身,即不是簡算的技巧。其教學目的是通過應用進一步體會運算律,培養學生的簡算意識。所以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教師要控制簡便計算的難度,以書上的練習為主,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訓練。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含有減法的分配律的題目不作為基本要求。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前面探索的基礎,所以在本活動中,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教師作必要的指導。
數學閱讀教學目標
了解計算工具的演變過程,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在閱讀本內容時,除了讓學生自己讀懂教材中呈現的材料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向學生多介紹一些算籌、算盤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對于計算機發展的信息,也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其他的途徑(如報紙查閱、網上查閱等),獲取更多的有關信息,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實際上,工具的發明與不斷進步無論對數學科學還是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師也可以介紹一下這些工具出現的意義。(1)用算籌進行計算是人們把對抽象的數的運算轉化為對具體的物的操作;(2)用算盤進行計算的特點是把算法“口訣”化,大大提高了計算速度;(3)加法機是計算工具史上的一大發明,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開始使用機器進行計算;(4)差分機是第一臺能夠依據一定程序自動控制的計算機;(5)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到現在的曙光大型計算機,60年來,計算機本身有了極大的發展和變化,主要元件已經過四次大的變化———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的功能已遠不止是一種計算工具,它已滲入人類幾乎所有的活動領域,正改變著整個社會的面貌,使人類歷史邁入一個新的階段———信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