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教學設計與評析
展示學生的統計結果,并進行評價。
提問: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適時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教育)
談話:老師也很關注深圳的空氣質量,前幾天特地在市環保局的網頁上搜集到一些數據,(出示數據:深圳市2006年4月份空氣質量日報情況,包括日期、污染指數兩個項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數分別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請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深圳市2006年4月空氣質量日報情況統計表
年 月
污染指數
0~50
51~100
101~200
空氣質量狀況
優
良
輕度污染
天數
討論:從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 課堂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略)
評析
賀老師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兩個特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第一,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入手,組織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逐步學會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首先,通過統計本班學生的體重,使學生認識到班級同學的體重在20~50千克之間,要想知道體重比較重和比較輕的同學有幾位,就要分段統計,產生分段整理數據的需求,經歷統計的過程;接著,分段整理統計1分仰臥起坐的個數,再一次讓學生經歷了分段整理數據的過程,感受應結合數據特點進行分段;之后,從深圳市被命名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切入,分段整理2004年4月30日全國47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情況,討論深圳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最后,分段整理2006年4月深圳市的空氣質量日報情況,并通過分析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空氣質量級別與環境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的安排,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需要和學習統計的價值,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第二,注意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時,設計了“討論如何分段整理數據—兩人合作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數據整理—讀懂統計信息,思考質疑”的教學過程。這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強了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統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