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與評析
【評析:將本節課的知識點以科學、合理、簡捷的結構呈現出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便于學生回顧和梳理所學知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設計思路: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概念教學的規律,及時地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初始概念進行反思、對比,從而形成新的正確概念!度切蔚奶匦浴肥窃趯W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三角形,并且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為學生已經有了生活中積累的對三角形認識的豐富體驗。所以我從生活中的漂亮圖片入手,把數學的學習融入生活之中,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挑戰新問題。這樣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學習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就在于它具有穩定性。為使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特性,我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結論。而是先讓學生拉四邊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動的原因,再通過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經歷“從已有經驗為基礎——動手實驗發現數學結論——體會應用”的認識全過程,做到“以思考指導實踐,實踐驗證思考”的科學態度。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適當延伸拓展是這節的課的又一亮點。學生明確了底和高是對應存在的,有三條底邊,就會有三條高。通過畫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指定地邊上的高,使學生可以掌握三種三角形指定底邊上高的畫法,告訴學生鈍角三角形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是豐富多彩的。再學生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學生通過拉四邊形和三角形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也可以體會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再給學生提供五邊形、六邊形……的例子使學生實現知識的拓展。數學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同時,適當拓展知識,只要適時適度,是有利而無弊的。
評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且,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有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經歷。李老師以此為基點,以生活實例引入數學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親歷探究過程,獲取知識、獲得發展。
本節課的突出特點是:
1、注重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課一開始,請學生欣賞生活中的三角形,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喚起學生研究三角形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在“認識三角形的高”時,用學生喜歡的給動物找房子為情境,把對問題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切實的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其后續學習的基礎,課堂上,老師很好的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例如,讓學生畫三角形、判斷三角形和說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再現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識;再如,讓學生憑借對“垂直”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認識的經歷和體驗,通過嘗試畫高、交流討論、畫出三角形指定底邊上的高等活動,在已有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中自主構建對三角形底和高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