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三角形
課題:三角形的特征
目標:1.認識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的性質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會做高
4.探索發現任何三角形的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把握,畫高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揭示主題
請同學們觀察第80頁的主題圖,看一看圖中都有哪些事物?
(學生回答后,師引導)為什么這些物體都用了三角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 實驗導入,體會特性
1. 出示有三角形和四邊形分別組成的兩個支架。請同學們猜猜哪個支架支撐的東西多?請同學們進行實驗,觀察后回答。
(學生:由三角形組成的支架比由四邊形組成的支架支撐的多。)
師;請同學們想想為什么?并讓學生進行交流。
2. 讓同學們拉一拉三角形支架和四邊形支架,觀察一下會發生什么情況。
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變形的特性。(板書:穩定性 、不變形)
三、 學習三角形的定義
1. 請同學們畫一個三角形,說說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學生回答后討論三角形的三條邊的怎樣連接的?什么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據學生回答板書:由三條線段圍城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
2. 齊讀定義。
四、 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出示投影:三角形屋頂的房子
(1) 指名測量三角形屋頂的高度。
(2) 師:你是怎樣測量的?
(3) 講述: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師邊講述邊板書: a
高
b c
底
明確:代表高的這條線段要畫成虛線。為了表達方便,通常用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而且為了分清多個三角形也可用其他字母表示,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 課堂練習。
(1) 畫一個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 標出三角形abc的一個底,并畫出這個底的高。
五、 探討三角形任意連邊和與第三邊的關系。
1. 出示例三主題圖。
(1) 這是小明上學的路線,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他上學的路線有幾條?哪條最近?為什么?(討論后明確走中間的最近。)
(2) 觀察思考。
請同學們看圖,觀察小明家,商店,學校三地,近似一個什么圖形?(三角形)連接小明家,郵局,學校三地,同樣也近似一個什么圖形?(三角形)中間的這條路是三角形的一條邊,旁邊的路程實質上是三角形的另兩條邊的和。根據大家剛才的判斷,走三角形的兩邊的和要比第三邊大,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