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加深對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數 .
3.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感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應用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數x.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課件)
教師提問:(1)誰能根據電腦演示的過程編一道應用題?
(2)怎樣解答?
(3)在30×3=90(個)這個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
教師板書:因數×因數=積.
3.教師談話:剛才我們復習了有關乘法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有關乘法的知識.(板書課題:)
指導探索,學習新知
1.改編題目,導出新知
教師提問:
(1)根據剛才的題目,不改變題意,改變題目的問題和條件誰能編出一道應用題?
(2)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90÷3=30(個) 90÷30=3(盤))
(3)為什么用出除法計算?(求每份數或份數,所以用除法)
(4)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在這兩個除法算式中,被除數、除數和商分別是原來乘法算式中的哪個量?你能說出乘法中求一個因數的關系式嗎?
(教師板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2.出示一道乘法豎式計算題
128×59=7552
128
×59
1152
640
7552
提問:我們怎樣知道這道題的對與錯?(驗算)
可以怎樣驗算?請你動手自己選擇方法進行驗算.
教師提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有什么用途呢?
教師小結:可以進行乘法的驗算.
3.應用關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1)出示例2: 求 ×6=96中的未知數 .
教師提問:看到這個題目誰自己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板書: ×6=96
=96÷6
=16
教師提問:根據什么確定用除法計算呢?
根據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我們就可以確定求一個因數用除法計算.
(2)出示例3: 35與什么數相乘得420?
教師講解:我們可以把題目中的什么數看成什么?(未知數 )
教師板書:設要求的數是 .
35× =42O
=420÷35
=12
教師小結:象這樣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數時,我們應用什么知識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鞏固練習
1.出示表格,請學生填空,并說出解題根據.
因 數 | 30 | 16 | |
因 數 | 20 | 6 | |
積 | 90 | 96 |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25×( )=300 104×( )=22360
( )×28=1288 (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學生回答后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改正過來.
① ×48=48 ② ×36=3636
=48×48 =3636÷36
=2304 =11
課后小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小節: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實際問題,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決.
五、課后作業
1.求未知數 .
×6=156 61× =488 ×59=118
×18=180 468× =468 47× =4747
×76=304 70× =350 +893=1786
2.(1)46同什么數相乘得1610?
(2)什么數乘58得4292?
(3)一個數的65倍是5460,求這個數.
六、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乘、除法的基礎上,概括出乘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乘法的理解。
本節課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利用三道有聯系的題,由學生分別列出算式,把第(2)、(3)題分別與第(1)題比較,引導學生分別總結出關系式,再引導學生找出第(2)、(3)題的共同點,歸納出一個求因數的關系式。這樣安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第二層次,利用,來驗算乘法,使學生掌握兩種驗算乘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第三層次,利用,求未知數x。由于有求加法、減法未知數的基礎,學生對書寫格式比較清楚,因此,采用試算的方法,以利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探究活動
討論會
活動目的
1.使學生學會尋找規律進行解題.
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討論題目
2×99=198
3×99=297
4×99=396
5×99=?
6×99=?
7×99=?
8×99=?
9×99=?
討論過程
1.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討論題目.
2.學生根據前三個算式找出規律,可自由發言.
思路分析
通過觀察2×99=198,3×99=297,4×99=396,可以得到一個規律,2×9=18,3×9=27,4×9=36……在18當中加入一個9,它就是2×99的積198,在27當中加入一個9就是3×99的乘積.以此類推所以5×99=495.6×99=594,7×9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