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蒜苗(二)案例與評析
生;我估計第10天大約長到12厘米。
師:預測第20天約長到多少厘米?并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四)深化新知:
練一練:第一題:
1、討論:“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引導生說一說自己所提出的變化趨勢的依據。
2、分析變化趨勢背后的原因
第二題:
出示單式折線統計圖
1、學生說出圖上的信息,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2、自己進行解答。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試一試。
五、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學生熟悉的情境更容易讓他們迅速進入有效的實踐探索。孩子對于家中常有的水電單比較熟悉,但對于幾個月的變化情況卻并不清楚,以此激發他們繪制統計圖的積極性,來展現這種變化、發展情況,孩子們體現出了非常高的主動性。
2、在教學中,讓孩子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統計圖的繪制和分析等全過程,他們充分感受到了統計的價值,對于發展他們的統計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
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要注意強調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分辨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在繪制過程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各自的特點也比較分明,因此,讓學生感受兩者之間的不同和各自特點,適用于怎樣的情況,更有利于他們理解數學的價值。
2、猜想,可以鍛煉孩子們的創新思維,但猜想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因勢利導。統計水電費用的情況,對“除了用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呈現這一數據外,還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這一數據” 進行猜想時,學生的思維很難展開,因為他們缺少猜想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
六、案例點評:
1、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本節課老師從學生所熟悉并非常容易收集到
的水電單引入,讓孩子繪制統計圖,在繪制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怎樣表示出水電費用的變化情況,以突顯并統領折線統計圖的價值和特點。
2、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用延續的、系列的“栽蒜苗”問題讓孩子進一步經歷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體驗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表示數量的升降變化情況”的特征;讓孩子獨立自主地經歷繪制折線統計圖的全過程,由此來預測蒜苗的發展趨勢,分析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進一步感受數學的價值;體現了教師對數學與生活的和諧交融關系的理解,對孩子統計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