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學生(北師大版教案兩篇+資料+圖片)
筆者認為:孔子“學思并重”的教學原則已經解決了學習與思考、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能主觀地認為孔子已距我們兩千多年,就覺得它已經過時;我們需要的是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完善和發展它,而不是拋棄它。由于歷史的局限,孔子在敘述他的教學原則時還沒有形成體系完備的理論,其中絕大部分內容是分散的,但是他能在四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有這么多的發現——那怕是其中一個發現也是偉大的創舉。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孔子關于學與思的論述推出這么一個結論: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智力,以發展智力去統帥知識的掌握。
。ㄋ模┯刹┓导s
孔子在提出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并重”這三個原則之后,又提出了“博學多聞”的主張,以此來解決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的矛盾。他主張學生應當“多聞”、“多見”,知識面要廣,才能適應社會。他帶著學生周游列國講學,雖然有熱心政治的因素,但也不乏讓學生多接觸社會現實的苦衷。這與他培養適合于統治階級選拔的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是分不開的。
孔子把當時正統的、比較有影響的詩、書、禮、樂作為教學內容,范圍涉及政治、軍事、禮儀、外交、文學藝術等等。他自己為能做到博學、經常“每事問”(26)“無常師”,(27)所以才成了多才多藝的人。在主張知識應該廣博的同時,為了防止雜亂無章,孔子提出須有一個中心加以統帥。《論語·衛靈公》中載:“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對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蹦敲从檬裁磥怼耙灰载炛蹦?《論語·雍也》中載:“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雖然孔子所說的“禮”是當時的《周禮》,其思想性和價值不高。但孔子意識到豐富散亂的知識要有一個中心或一條主線串起來這一點是極富創見的。具有廣博豐富的知識面,對事物的理解就會深刻而全面、解決問題也會左右逢源、才思涌躍。如果知識能夠用一條主線“一以貫之”就能以簡馭繁,觸類旁通而舉一反三?梢娪袥]有中心和主線,知識的價值大不一樣。
孔子的“由博返約”主張,揭示了一個深刻道理:知識與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知識掌握有待于圍繞一個中心展開。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掌握知識體系,提供給學生的不是分散的知識,而是一個框架。這跟孔子的“由博返約”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F代教育理論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更注重知識結構的掌握。那種只顧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抓住教學的本質。
結束語
孔子的教學主張和教學原則,涉及到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基本規律。它們之間聯系密切,相互制約,不能孤立地強調某一項原則或主張。我們學習借鑒這些優秀遺產,其目的就是要古為今用,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實踐提供理論依據。那種抓住孔子某些消極的東西大作文章,進而否定其正確思想的做法,有悖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在盛贊老師的教育藝術時這樣說:“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然從之,未由己也!保28)這正是孔子高超教育藝術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