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學生(北師大版教案兩篇+資料+圖片)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鬃邮且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鬃右苍f:“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薄案欢汕笠,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笨鬃訉W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闶┯谌恕、“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教學思想: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對中國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學說所難以比擬匹敵的巨大作用。”①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弟子多達三千多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并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然而孔子畢竟是一個最具爭議的人物,特別是在現當代對孔子思想的性質和意義則更是眾說紛紜。本文僅從孔子教學思想這一點入手,力圖探索孔子教學思想在運用方面的問題。